习惯上,有些朋友往往把近代中国的落后归因于满清的统治,认为由于其一渔猎民族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与落后的文化,统治了相对先进的中原地区之后导致了中国在近代以来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百年的耻辱与苦难。由此引申出如果当时统治中国的仍是大明,那应该会是另一番光景。实则不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虎门之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晚清中国的侵略,实际上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碾压与横推。农业国家与工业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鸦片战争以来的晚清固然疲软,换上同样为农业帝国的大明,结局也是同样不能抵抗。

那么异时空的大明朝有没有可能进入工业时代呢?答案是否定的。

工业革命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前期经过了漫长的铺陈积淀和大量的前期准备才最终绽放出那么一朵文明之花,而后在短时间内蔓延至整个西欧。

而古代中国显然是不具备产生工业革命的土壤的。

如果说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那么古代欧洲便是农商文明,即农业商业并重的经济形态。古代欧洲的农耕条件并不算好,但地中海把周边几个大的粮食产区与欧洲连接了起来,如尼罗河流域以及北非沿地中海一线、两河流域,还有小亚细亚半岛,以地中海为纽带,在希腊罗马时期便建立起一个几乎把整个地中海沿岸包括进来的农商经济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油画:签订南京条约

在丝绸之路畅通之后,欧洲由于处于丝路最西端,长期以来是沿丝路而来的东方奢侈品的最佳消费者,也因此长期忍受着巨额的盘剥;在中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几乎截断了丝路贸易,其征收的重税带给了西欧各王室的巨大的财政压力,然后才有了“大航海”的动力。幸运或不幸的是,他们成功了,巨额的资本流入欧洲。

在农商二元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巨额资本的注入,蓬勃发展的商业更加拉动了手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漫长时期内沉淀下来的技术积累几乎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活力。这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出现、发展与蔓延。于是,西欧从此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特蒸汽机

这些的条件中国是不具备的。相对优沃土地及温润的气候是小农经济的物质条件,以此孕育出世界历史上上最完备的古代帝国体制。而帝国也视农耕为帝国的根本,重农轻商几乎是中华帝国一贯的传统。商业的相对不发达或者说是不被重视导致了工业社会前期条件的缺失,如相对自由的商品流通,商业资本的政治发言权以及契约精神等等。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帝国时期几乎是没有可能自发的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而且,如果没有翻天覆地的变革,帝国时期的中国即便是想分享工业化社会成果也是极其艰难的。怎么样的翻天覆地呢?就像自武昌起义至改革开放30年这种能量级别的变化。

那么,即使没有工业革命,农业的大明有没有可能凭借庞大的体量抵抗异时空西方列强的入侵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人绘制的油画——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宁波之战

工业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社会秩序以及统治体制。工业国家的资源动员能力是农业帝国远远无法比拟的。农业帝国的人民缺乏现代国家与民族意识,再由于“皇权不下县”的统治体制,基层人民群众对于帝国体制内的事情其实是缺乏热心的。古代中国的改朝换代往往只需要推翻帝国的统治体制甚至只需要摧毁帝国中枢就可以完成。这也就是洋务运动那种层次的变革无法动摇古代中华帝国的根基,也无法建立近现代的工业化社会秩序。同样的,即使洋务运动的再进一步发展,归根结底也仍然是一个僵化的封建大帝国。

因此,异时空的大明如果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与现时代的晚清相比也不会有什么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