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文坛上,徐志摩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文学素养自是无可挑剔,尤其是那首《再别康桥》,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品。不过,人们鄙视的却不是徐志摩的才华,而是他对待感情的态度。众所周知,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而金庸笔下的“表哥”几乎都是妥妥的渣男一枚,《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就是一个典型。所以很多人都说,也许正是受到了徐志摩的启发,金庸才会对“表哥”有如此多的灵感。

当然了,这些都是玩笑话,根本算不得真,不过这是否也能说明,徐志摩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有失妥当呢?

当时,徐志摩在张君劢的介绍下拜了梁启超为师,尽管二人的思想并不是很一致,但这并不影响梁启超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不过,张君劢之所以拼命给徐志摩找关系、拉人脉,只是因为他只是徐志摩大舅哥。1915年,张君劢上徐家提亲,把妹妹张幼仪嫁了过去,再怎么说,张幼仪也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进步女子,况且她还有张君劢这么一个大靠山,有了这层关系之后,相信徐、张两家就能在政商界畅通无阻了。

然而,徐志摩对张幼仪却没有多少好感,他后来回忆: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1918年,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出生了,既然“任务”已经完成,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于是,徐志摩迫不及待地出国留学,一头扎进自由的怀抱。后来,徐志摩在大洋彼岸遇到了林徽因,他偏执地认为,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女子。就这样,《再别康桥》诞生了,而此时的张幼仪,也正乘着轮船,慢悠悠地驶向徐志摩。

古人都说:小别胜新婚,徐志摩与张幼仪2年不见,本应热烈如火才对。可是,徐志摩却不想多看张幼仪一眼,他一心扑在林徽因身上,很快便提出了离婚。1922年,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签署了离婚协议,尽管次子彼得刚出生不久,可徐志摩却从来没问过张幼仪要如何抚养他,一个人的感情能冷漠如斯,也可谓是“世所罕见”了。

离婚之后,徐志摩的感情之路走得一塌糊涂,他不仅没娶到林徽因,还被陆小曼困住了手脚,由于这段感情遭到所有人反对,所以徐志摩也过上了拮据的生活。反观张幼仪,回归单身的她不仅活出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还变得无所畏惧。1967年,67岁的张幼仪再次回到了康桥,年轻时,她曾在这里与徐志摩生活过一段时间。

有人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她想了想,最后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照顾徐志摩的家人算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其实,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既然徐志摩不爱张幼仪,那么张幼仪所付出的一切,也许都不能称之为爱,这只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