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是谁?溥仪的爹,大清最后的摄政王。其实一直以来对载沣的评价都不是很好,他的弟弟载涛说他优柔寡断,他的儿子溥仪埋怨他不能庇佑自己。载沣确实不堪大用,他身为不能平衡朝政,也不能想多尔衮那样杀伐果断,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对他很尊重,日本人也没有太为难他,共产党更是以礼相待。

对比同时期的人物,载沣好像什么都没干,但是他却活得最好。溥仪想着复国,最后不过是日本人的玩偶,袁世凯也就当了几十天的皇帝,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许多枭雄来来去去,只有载沣安心当寓公。

载沣不关心政治,下台之后,外面风起云涌都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袁世凯称帝他觉得是胡闹,张勋复辟他也只说了一句胡闹。载沣最聪明的地方就是能够看清自己,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无能之人,听戏遛鸟才是专长,他不在乎政治,只在乎自己的生命和家庭。

与隆裕太后不同,隆裕太后觉得大清毁在了自己的手上,面对溥仪的问安,她常常以泪洗面,觉得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公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处,一年后就在郁郁寡欢中死去了。

载沣就比较想得开,他的人生信条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听之任之随遇而安。在辛亥革命中载沣力主和平,减少了流血事件,孙中山对此也是颇为赞赏。孙中山曾给载沣留过一张照片,那是孙中山的半身照片,背面写着“醇亲王存,孙中山赠”,其实这是一道保命符,代表革命者和满清皇室的和解,有了这张照片,载沣至少一生无忧了。

在载沣能够看清自己也是因为见识比较广,他曾经出国留学,深入考察过欧洲各国,也曾经历清朝最屈辱的时候,很多割地赔款他都亲自参与,他亦是明白这是中国最风云动荡的年代,亲王的身份不仅会他带来名望,同样也会带来威胁。

溥仪想跟日本人搞复辟,载沣真的很担心,有一次载涛专门跑过来告诉载沣,说外面关于溥仪和日本人交往密切的消息越来越多了,千万不要上日本人的当。载沣听完很害怕,赶紧去找溥仪,甚至还流下了几滴眼泪,溥仪告诉自己的老父亲安心,自己和日本人没有什么关系,载沣心里的石头才放下大半。

日本想要在满洲找一个代理人,溥仪是最好的人选。溥仪只给载沣留了一封信就走了,载沣看完信非常害怕,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和爱新觉罗家族再次被卷进了政治的漩涡,但是载沣已经无能为力,他只能任由事情这样发展,日本人多次邀请他早伪满洲国任职他都没有同意,溥仪去了东北、溥杰也去了东北,他必须留下自己的小儿子溥任在身边。

溥仪,溥杰终究是小辈,他们看不清形势,但是载沣懂,即使他能力不强,他也当过三年的摄政王,也算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了,什么大东亚共荣都是假的,溥仪只是一个傀儡,国家与国家之间只能是利益的往来,日本凭什么帮助你复国?也就溥仪这种从小生长在皇宫的人才会相信。

1945年,载沣已经63岁了,他的健康状况不是太好,两腿臃肿着,手也抓不住笔。他每天就坐在花园里,等儿子的来信,因为日本战败投降了,他有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在东北,剩下的则在自己的身边,或许他曾经做的最坏的打算就是这些儿女都死在东北,如果侥幸不死自己这边也有个家能够住下来。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溥仪被苏联俘虏,婉容死在了中朝边境,儿女们什么都没有了,拖家带口的甚至一路乞讨才回到北京,投靠自己的老父亲。

有人说载沣是庸才,是蠢才,我却觉得载沣是难得的聪明人,慈禧选择了载沣,因为在皇室当中也就他还算是稍微强点了。当时载沣是清朝贵族当中的风向标,如果辛亥革命中载沣坚持反抗,那么不知道爱新觉罗家族还要死多少人。

人,能够认清自己是件好事情,知道自己不行就不硬上,顺势而为也是智慧。载沣在北京也不是什么都没干,他用王府空闲的房子开了两所学校,不管是谁,动一个不关心政治却心系教育的老头都不好看。不要小看办一所学校,这是护身符,安徽大学校长骂蒋介石蒋介石都要受着。

周恩来对载沣有一段盖棺定论的评价:他是一个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也有民族气节,载沣文学底子身后,如果能够有更长的寿命,一定会对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贡献。

我觉得载沣的后半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放弃幻想,认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