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公众号:历史照妖镜沈sir

图片来源:百度

编辑:历史照妖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中东是一直是伊斯兰教沃土,而伊朗的巴列维王朝走的确是世俗化路线,当时的伊朗简直就是中东的一道风景线,那里的人民追求时尚,崇尚自由,女的可以穿裙子、上大学、开车,男人可以喝酒打牌,不忏悔,那为什么伊朗老百姓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去支持霍梅尼?

在40多年前,伊朗还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当时统治伊朗的是巴列维王朝,于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历经了2位国王——礼萨汗(1925年~1941年在位)和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1年~1979年在位)。

萨汗登基后,雄心壮志的建设伊朗,大规模发展工业、进行基础建设、修建跨国铁路系统、建立公立学校、改革司法机构及改善医疗卫生。

他认为由知识可以改变之前落后的伊朗。

为了这个梦想,礼萨汗派遣了逾百人到欧洲留学,其中包括他的儿子。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间,礼萨汗的发展计划开始让国家变得都市化起来,公共教育进展得也很理想,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开始涌现。

但在这期间,礼萨汗的高度世俗政策就引起一些团体的不满,这些团体就是反对进行改革的教士阶级。

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在1935年,礼萨汗颁布一条法令,要求外国使节在官方通讯当中使用“伊朗”一词,因为“波斯”这个词语,是西方人的用语,不是他们本地的。可结果,这条法令受到大批伊斯兰学者的反对,不了了之了。(但后来继任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1959年宣布,波斯和伊朗两词都可以用,你爱用什么就用什么,但咱们官方只能使用伊朗)

礼萨汗为了西化,还为自己的皇储选了一位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美人:茀丝亚公主。她是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的妹妹,一个非常西化的女人,两人于1938年5月订婚。

这茀丝亚的容貌经常被人和好莱坞女星比较,甚至我觉得更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礼萨汗退休,儿子巴列继承其王位,这位美丽的伊朗王后,便成为了伊朗的代言人,曾经出现在1942年9月21日的美国知名杂志《生活》封面上。

为了支持老公,茀丝亚王后带头大力推行西方文明。这时的伊朗,女性可以不戴头巾,穿着短裙、短袖,穿比基尼,可以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门,和一般国家的女性无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王的妻子,埃及公主茀丝亚每次出席重要场合时必定打扮的非常时尚惊艳。让伊朗人看到了原来拿掉面纱的女人是如此的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英的支持加上本国丰富的原油储备,伊朗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发展非常迅速。大街上汽车穿行,人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列维也继承父亲的雄心壮志,1963年,他发起了伊朗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改革:白色革命。他主张非暴力地重建伊朗社会,想把伊朗变成一个全球经济、工业势力强国。

在改革前,他还进行了民意测验,得到了95%以上的民众支持。之后,他开始了政教分离的社会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伊朗成为一个全球经济、工业性的强国。

当时巴列维引入了新颖的经济概念,例如针对工业工人的分红制、开设大批由政府出资的重工业项目以及对森林、牧场资源的国有化。但最重要的改革还是土地改革项目,因为之前的土地基本都掌握在传统教士手中,老百姓只能给他们打工。

这一改革,就使伊朗传统的地主失去了影响与权力,近90%的伊朗佃农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除了政府出资的重工业项目,巴列维国王在女性教育方面也投入了许多资金。特别是农村地区,他成立了“识字军团”,就是让那些有高中文凭但未服兵役的人员去农村支教,代替服役。

对于原先在伊斯兰传统压制下没有话语权的女性,巴列维国王还给予了她们选举投票权。贫困的母亲,还可以得到政府免费发放的食物,孩子可以免费的接受现代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这些措施、冲击了原有的宗教传统。在农村里,有一群“神棍”却气的咬牙切齿,他们内心都在想一个问题,现在的社会,人人都没有信仰,人人都不尊重我们的安拉,人人都不拿我们的宝书看了!这怎么行!我需要拯救他们!于是霍梅尼站出来了,坚决反对白色革命,后被逮捕,并于1964年11月4日被驱逐出境。

巴列维领导的伊朗白色革命,说实话,很成功。它促成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

1968到1978年间,伊朗经济以年均16%至17%的速度增长,国民收入从60年代初的160美元跃升至70年代的2,250美元,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轻重工业体系,并进一步开始发展原子能、电子工业。

许多巨型现代化工厂魔术般地出现在原本荒凉的田野,德黑兰由一座破败的小城一变成为举世闻名的繁华大都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巴列维国王举行了波斯帝国成立2500周年庆典,嘉宾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60多位国王、王后、总统。

1976年,巴列维改用皇历,皇历以25世纪前波斯帝国成立开始计算。这些举措被视为是去伊斯兰化,导致更多的伊斯兰教士群起反对。

说实话,巴列维不够狠心,你既然要改革了,就应该取消掉教士阶层的利益,可是这个老巴列维心肠太好,依然给了这些神棍很多的特权,还是允许他们到处传教。

但是教士们非但不感激,反而对巴列维咬牙切齿,虽然他们依然享有特权和传教权力,但是生活在农村的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因为改革得到多少好处。

其实巴列维真的很无辜,不是他不发展农村,而是没法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农村被这群教士占领了,他们天天抵制政府的世俗化政策,还到处宣扬:“女人不裹头巾是要遭到天谴的!巴列维是美国的走狗!只有跟着我们才有明天!如果你们不信,就去找安兰问个明白!”说完,挥了挥手中的枪。

所以改革只是在城市里得到了一定发展,广大的农村并未受益,红眼病犯了的农村人民就觉得不公平了,凭什么城里人有钱,我们没钱,肯定是他们剥削我们,起来吧兄弟们!这时候,棍神霍梅尼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分一杯石油的羹,从而造反:

巴列维王朝是美国盟友,是阻止苏联南下的桥头堡,所以亲密到美国各种先进武器都可以先卖给伊朗,但也是因为美国介入中东所带来的民主让教士阶层感到恐惧,弄的霍梅尼真是茶不思饭不香。

在中东开启的石油国有化和油价上涨,中东一大批国家富的流油,伊朗更是如此,看着国王每天大把大把的黄金、大把大把的美钞,教士们也心动了。

于是鼓动人们上街控诉巴列维国王的腐败(腐败这个问题肯定是有的,但肯定没萨达姆他们那么夸张),每天制造游行、烧车、打砸事件。

讽刺的是懦弱的巴列维国王居然决定出点钱给教士们来应对危机,结果这些人不但不愿感谢国王,反而变本加厉,拿出巴列维想收买教士的证据,24小时不断街头循环播放,并且承诺要将国王和贵族的田地分给大家。所以傻不愣登的老百姓非常欢迎,纷纷支持霍梅尼。(有时候人就是这么奇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忘乎所以,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稍微一忽悠,就被煽动起来了。)

因为以前农村老百姓来到城市的北漂经济条件非常差,他们依然是伊斯兰打扮,导致工作上受到排斥,大量新建的住宅空着买不起,只能住贫民窟,有钱人开奔驰,他们却连公交都挤不上,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怨恨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农民都是严格信伊斯兰教的,但城市里赌场、妓院到处都是,女性穿着暴露,严重冲击着进城老百姓的价值观。

巴列维国王却不在乎这些农民,因为他想把伊朗建设成工业化国家,不在乎农业,可是他却忘了,伊朗农民占多数。

巴列维为了城市发展,没收的土地有很多是教会的,世俗化改革也加剧了国王与伊斯兰教的紧张关系,巴列维还把伊斯兰教历法给取消了,于是各种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导致伊斯兰革命。

与白色革命相对,这场革命被称作黑色革命。巴列维看到人民起来反对他,于是离国出走,把权力交给了一个临时政府,随后伊朗皇室被正式废除。

在伊斯兰宗教领袖霍梅尼要回国接管权力,把伊朗带向极端宗教国家之际,巴列维手下具有现代意识的150名高阶军官,准备发动政变,接管权力,建立军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想仿效土耳其的凯末尔将军,用军力推行国家的现代化和世俗化。或者是像智利的皮诺切特将军一样,用强力终结阿连德的左派势力复辟,用军人政权来稳定政局,阻止国家陷入极端左翼之手。这150名军官跟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联系,但这种建议和请求,被卡特回绝。卡特要求他们必须跟霍梅尼合作,结果,霍梅尼掌权之后,这150名军官全部被处决。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危机。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这也导致了卡特的败选,和里根的上台。

《逃离德黑兰》就是一部改编自1979年的伊朗人质危机的故事片。

但霍梅尼等教士们上台后,却建立了封建般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整个国家开始退化,实行伊斯兰教法。社会从开放变成极端的封闭,我们看到现在的伊朗街头,那是清一色的黑袍,黑沙,成了中东最为封闭的国家。从当时伊斯兰革命的实际来看,百姓的支持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革命后,完全不是这样。

后来霍梅尼因为看到伊拉克女人穿裙子,非常生气的挑起了8年两伊战争,将巴列维时期积攒的财富和国力,打了个精光,作为底层百姓来说,他们希望看到的更好的生活条件没看到,却带来的是无尽的贫困。

后来又因为制裁,伊朗成为中东最穷的国家之一,而且食品短缺,石油卖不出去,百姓生活困苦,跟巴列维时代可谓是天壤之别。因此,在这差别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怀念巴列维时代的富足和开放自由,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40年来的伊朗,跟巴列维时代可谓天壤之别。老百姓被严格的监视,和管控。而几十万革命卫队更是保护伊斯兰教政权的基础,所以即使百姓后悔,也不敢反抗。

只有等到整个社会出现更大的贫困,如当年的利比亚和伊拉克一样,那才会出现改变的一天。所以伊朗越来越多的人怀念巴列维时代,那是再正常不过了,而且往后还会越来越多,不知道这些现在已经老了,当年支持霍梅尼的人们,会不会晚上偷偷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