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我是胡同】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历600年风雨和时代变迁,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18年)的北京天坛,今年迎来600岁大寿。天坛大家都很熟悉了,按说可介绍的内容也很俗套了。但是,有些内容可能容易被大家忽略,甚至有些感觉“非主流”的细节,或许也很重要。

“我是胡同”今天就与大家聊聊关于天坛的“冷门”知识点或者一些可关注的点。

一,不要忽略天坛内隐藏的时令节气

今天(12月21日)正好是冬至,每年冬至,也恰是皇帝至天坛祭天的日子。据说皇帝祭天时要趁天不亮,而大冬天的北京气温很低,皇帝清晨出行也是蛮辛苦的,而且他也不能请假,作为“天子”,他必须履行这一神圣使命。只有认真祭天,才能保佑风调雨顺,民生平安。

这表明的是对“天”的敬畏。这里的“天”,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神”,比如我们常说“老天爷”,也可以视之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重。我们从祈年殿的建筑中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人去看祈年殿,也就是看看外观,拍几张照片“到此一游”就拉倒了,其实真是白费了那几十块门票钱。祈年殿的建设是有很多学问的,比如它的中间有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

你看看,古人是不是很有智慧?不仅研究透了时令变化,而且用建筑技艺进行了完美表达。

二,不要忽略天坛漂亮的夜景

大家平时看祈年殿的照片,基本是白天,夜景很少,更多人可能认为天坛到了傍晚就关门了,上哪去看夜景?

其实是有的,当然是在祈年殿的围墙外。我有次专门去拍摄天坛的夜景,待祈年殿关门时,也是夜灯开始启动时。但公园并没有关闭,大家仍可以在公园里散步,只是无法进入大殿罢了。祈年殿一周围墙外,都可以看大殿壮丽的建筑细节,尤其是在灯光照射下,反而能够看到更多白天关注不到的细节。

估计很多人想不到这样看天坛的夜景,所以在此特意分享给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不要忽略“非主流”附属建筑

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这些主要建筑,自然是天坛的看点。但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很多附属建筑也值得一看,毕竟这都是皇家建筑,每处细节,都有故事,也都很考究。比如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有块“七星石”,其实有8块石头。

七星石自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了。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传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明成祖(朱棣)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他梦见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天。明嘉靖九年(1530 年),有一道士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七星石这片地方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表明满族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小石,寓意华夏一家、江山一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说法认为,七星石与北斗七星相关,古人把北斗七星当作玉皇大帝巡游四方所坐的“地车”,天坛作为祭天之地,玉皇大帝的地车当然也在祭祀之列。之所以是八块石头,那是因为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其实是有个辅星的,只是普通人很难观测到,所以将北斗做成8块石头,恰好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已经非常精准。

我这里说的“非主流”附属建筑,是一般人容易忽视的细节。比如皇穹宇大殿,肯定人人都会去,其环绕的回音壁也都会去玩一下。但它的配殿就不一定去关注了,其实东配殿内供奉着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认知。

四,不要忽略了天坛的“生物多样性”

天坛与故宫都是600岁高龄,但其占地面积达273万平方米,足足是故宫的4倍。这么大的面积,其实主体建筑并不多,我们打开地图APP就可以清晰看到,诺大的天坛公园,其实就是一个绿色的海洋。公园内古柏参天,绿草荫荫。这些环境空间的设计,不仅更加优美,而且进一步烘托出祈年殿等主体建筑的神圣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大量植物,公园内还有些小动物,比如小松鼠。我原来一个朋友,家在天坛附近,他就经常进园,不是去看建筑,而是为了邂逅小松鼠。在都市里见到小松鼠,也许其惊喜远胜于浏览这些历史建筑。

总之,别看天坛是“老俗套”的公园,但其内部隐藏的很多“宝贝”可能你并不知道,或者没有细心研究,建议多抽点时间,多换个视角去看天坛,会有很多更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本号图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作者原创,严禁盗转。更多老北京精彩故事,欢迎持续关注“我是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