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面:发于市井,内有乾坤。多青、提黄、干溜,你选啥?

这年头,但凡去重庆玩的,都知道要尝尝重庆的小面。

微微偏黄的细碱面上,点缀着绿油油的青菜和油汪汪的肉酱。荡漾着油辣子和花椒碎的高汤,光是那扑鼻而来的辛香,已经让口腔不自觉开始分泌唾液……

作为一种十分本土的小吃,重庆小面受到广泛关注,是在2013、2014年,央视播放了两部有关重庆小面的美食纪录片之后。

即便不是看了晚饭后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曾被馋的睡不着觉,因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仅凭着那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的重庆小面连锁店,也足以勾起大多数人对于这种食物的好奇心。

再加上近些年流行明星开店。在双重“名人效应”的加持下,一时间,各个城市的重庆小面店铺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如同国内大多数加盟连锁项目一样,一阵风吹过,黄花落地,那些蹭着热度开起来的面馆,也纷纷关门大吉。

最终赚得盆满钵满的往往还是那些连锁商人,而非抱着创业梦的加盟店主们。

直到前年,我家附近最后一家重庆小面也倒闭了。那是我在哈尔滨吃过的所有重庆小面中,味道做得最像的一家了。

这家的老板还曾自满地对我说,他特意去四川呆了几个月“取经”,所以单论调味绝对地道。可惜啊,老道外对于饭馆来说实在是地狱模式,好吃和便宜,少了哪个都站不住脚。

唏嘘之余,在家随手给自己打了一碗重庆小面的调料,翻出了麻椒粉、炸了辣椒油、敲了些花生碎,没有碱水面就随便煮了点鲜切面。

吸溜着沾满调料汁和南乳花生碎的面条,我忽然觉得这些小店不赚钱的原因固然会有很多,但开业的新鲜劲儿过后,就留不住客。说到底大多数还是因为不够好吃啊。至少没好吃到顾客愿意费点劲吃的份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方可以复制,但是味道却复制不了,就是中国菜最朴实、最通用的道理

在外定居的重庆人,饮食上最大的困扰,恐怕就是在重庆以外的地方,很难吃到一碗正宗的重庆小面了。

哪怕,近两年,各地的重庆火锅已经学得有七八分像了。可是重庆的麻辣小面,多数的外地饭馆仍然是做得一言难尽。

可能看过重庆小面相关纪录片的人,都会产生与我当初一样的疑惑:调料都是一样的常用调料,在有配方的情况下,再怎么做,也不能做得这么难吃啊?!

未免只被各地劣质“山寨”荼毒过的朋友误会,我先声明一下:虽然众口难调,但正宗的重庆小面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好吃的。顶多是辣了点。

与大多数传统面条不同,重庆小面相对于面条本身的品质,更重视在其他面种中作为“配角”的调料。

可以说,掌握了一种重庆小面的配料手艺,就等于掌握了重庆小面的精髓。就算不用重庆本地产的新鲜碱水面,也能做出一碗让口味在其他麻辣面中,非常突出的美味面条来。

但可能正是这种主、次关系的逆转,也使很多商家误以为注重调料配比的重庆小面,比其他面种的“技术含量”更低,不需要专业的师傅也能很容易复制其成品,并把控品质。

结果自然是惨遭翻车。

这种失败固然是因为急功近利、成本限制和傲慢,但更多连锁店里不尽如人意的味道,我认为还是厨师之间饮食文化差异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差异导致品质控出错,这件事听起来有些荒谬。

但是在烹饪这件非常注重个人主观感受的事上,饮食文化和口味差异,真的会对成品造成不小的差异。

哪怕科学剂量、严格控制各种调料的配比,如同方便面那样的速食,在其他客观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让不同的人来煮,也会煮出不同的味道来。

更何况大多数面馆为了节省成本,使用的厨师大多数都仅经过几日的培训就上岗了。你就更不能指望来自天南地北的他们,能理解一种异乡小吃的精髓了。这也算是地方小吃在外地开连锁店的一个常见弊端。

哪怕是亲自品尝过几种重庆本地的小面,也看了许许多多的相关资料,作为一个异乡人,我仍然觉得自己没办法完全理解重庆小面,这种看似简单的平民美食。

但我觉得有个例子,很容易让大家明白重庆小面的不同之处。

不知道在你印象中,重庆小面是种什么面?

是否跟我一样,觉得飘着红艳艳辣油的它,就是一碗味道极具特色的麻辣汤面?

可事实上,在《中华面文化大典》:一本几乎收集了中国全种类“面”的图书中,重庆的麻辣小面被划分在了拌面类目下,而非汤面。

当我第一次发现这件事的时候,我是惊讶、甚至有些忿忿不平的。虽然重庆小面同时拥有加汤和干拌两种吃法。但大多数时候,它都是往往都是带着大半碗鲜美麻辣汤汁出现的。

可是仔细思考了一下,可能重庆小面的“主料”是调料,而非面汤或者面条,在这一特点上,确实更像是拌面而非汤面。

当然了,重庆小面到底属于什么面种还有商榷的余地。但可能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一些即便是掌握了“七滋八味”、“尚滋味”、“好辛香”等川菜特点,能做出好吃川菜的馆子,做出来的重庆小面却仍然差强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事之“小”,碗内乾坤

在现代社会,重庆小面的配方往往唾手可得。

不仅很多烹调书上会有具体烹饪方法,而且你甚至能在《中国调料品》这种专业类杂志上,找到有关重庆小面各种调料具体配比研究的结果。

它不光会告诉你,制作重庆小面调味佐料的最佳用量,是每碱水面160 g;使用:芝麻酱11.5 g,酱油30 g,食盐1 g,姜蒜水12 g,猪油8 g,花椒面2.0 g,味精4.5 g,鸡精2.5 g,辣椒油39 g;配:豌豆尖50 g,榨菜粒10 g,芽菜末8 g,油酥花生粒10 g,火葱10 g;还有骨头汤230 g。

甚至会告诉你,对于影响重庆小面口味感受的调料关系。花椒面最主要,然后依次是味精、辣椒油、食盐、酱油、芝麻酱,影响最小的是鸡精。

不得不说,这种科学的研究,对于食物的口味进步,和吃货们自己在家的美食实践有很大帮助。

但如同很多中国传统技艺一般,制作小面的“核心技艺”,仍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因为每批食材和调料的细微不同,都会影响最终成品的味道。乃至当下的季节、室温和炉灶的火力,都会对食品口味造成影响。

就算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这其中微妙的味觉差异,仍然还需要依靠经验来人工调整。

所以很多重庆著名的小面店,都是老板来亲自把控辣椒油等重要调料的制作,靠“手感”来控制调料配比。甚至有的老板还会根据季节,调整调料的配方。

至于重庆小面馆里的其他帮工,则主要负责技术含量较低的捞面和餐桌服务。

在重庆本地,在不同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口味偏好。比如有些区更重猪油的味道,有些区更重辣椒的味道……就算是在同一区域内的重庆小面,每家的都会有不同的味道。

哪怕这一碗重庆小面毫不起眼,但也在不声不响地演绎着川菜的“百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辣椒要选用四川茂县、汶川一带的大红袍。

先是用铁锅翻炒烘干、焙香,然后再按照自家调制辣椒油的配方,或是先炸再打碎,或者手工冲打成末后,再浇油炸制。

蒜不能用干蒜蓉,而是得用热高汤冲出的蒜水。

碱水面当然必须选用本地生产的新鲜“水面”,粗细还有讲究。不行就自己家做,不然煮出的面赋味性不够好,或者不够柔软,都会严重的影响口味……

在重庆,小面就是最最本土化的平民小吃。

价格便宜,通常6、7元一碗,最地道大多在街边小摊、小店,吃法也粗糙随便,很多人都习惯拿它当做早饭。

就如同过去的北京豆汁般,重庆小面带着极重的本土特色和地方私隐性。外地人可能欣赏不来,本地人也懒得多说。

“一只土碗,或者一只绝不起眼的搪瓷缸子。一只手便能抓扯出的面条,几茎青菜,三两分钟煮毕,五六分钟下肚,小面之小,莫过于此。”

正如纪录片《嘿,小面》中说的那样。

小面之小,不过是小老百姓生活中的毛羽鳞碎。它看起来没什么格调,也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这种“小”,也正是它独有的味道,它的魂魄。

如果失了这种“小”,那么重庆小面也就不再是真正的重庆小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美食扎一方根。

莫说做得不正宗了。就算最正宗的小面,离开了故土,恐怕也没了“那味儿”。

遥远的距离,自然会产生更多的原料运输等成本,商家如果想维持收入,就必须涨价。

而没了四川那特有的气候,人们对于食用辣味食物的需求也会有所下降。失去了价格优势,加上消费和饮食习惯的不同,销量自然也不如本地那么大。

林林总总下来,重庆小面在外地的生存之路,也并不十分容易。

重庆本地的小面,之所以可以争奇斗艳,也在于不少面馆老板多有奇志。他们中很多人放弃了“赚大钱”的机会,只一心追求自己想要的简单生活。

就是这样的一些人,用最平凡易得的材料,做出了最独特的味道。并且在世事变迁中,守住了这些让人回味、留恋的味道。

因此,在我脑海中重庆小面的形象就像古龙小说里,某个大隐隐于世的中年侠客。穿着朴素,但神采飞扬。举手投足间都带着阅尽千帆的从容,和看透世事的潇洒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底,何为小面?

重庆小面的“面”,本身与武汉等地常用的碱水面非常相近。

所以从很久以前,我就对“小面”这个名字十分疑惑:为什么不叫它碱水面或者直接叫面条,而非要叫“小面”呢?“大面”不行么?

“小面”,据说最早仅指光加调料的一种“素面”,后来才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对重庆风味面条的总称。

从此情况推断,之所以有此称呼,大概还是因为它更便宜、制作更简单吧。因为从重庆食用面条的历史来看,并不能找到“小面”一词的其他来源方向。

面食从江南逐渐风靡至全国,最早是从南宋开始的,重庆大概率也是那时传入的。而重庆人对于小面“见青”、“不见青”的说法,则算是沿袭了当时江南食面习俗的一个佐证。

但那时四川菜的主要香辛料,还是胡椒、花椒和姜一类。所以那时候肯定还没有现在的麻辣小面。

最早在国内被作为观赏植物的辣椒,在明末清初才开始被当作调料使用,最早主要在贵州和湖南一带流行。

而后来的两次“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规模迁徙,对四川本地的口味习惯造成了冲击。同时,西班牙也在透过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向中国等亚洲国家传播辣椒这种香辛料。口味结构的改变,和辣椒资源的增长,使得辣椒开始在四川逐渐普及开来。

因为小面具体的形成时间无从所考,所以我们也只能根据原料来推断,它可能是在清朝左右。

但通过“四川担担面”的起源,我们可以得知当年的“素面”,曾与鸦片战争时期发明的四川担担面,同时出现在走街串巷的小贩担子上。而且分庭抗礼、各有一番天地。

在民国时期,四川担担面作为一种相对精致的面食,其目标客户群体通常是有钱人家、想要尝鲜的小姐太太。而素面则主要面对劳动阶级,所以做得更简单、粗糙了些。

虽然没有确切证据,但“小面”一词确实与其特点贴近。而这个名称很可能还与重庆本地的方言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是“黑话”,是文化

除了“见青”和“不见青”,与重庆的小面还有一些有趣本地名词。

比如:

海椒:指辣椒。因为辣椒是明朝时期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外来蔬菜。

油辣子:指辣椒油。四川很多地区都管辣椒叫“辣子”,咸丰元年增修刻本的《道光南川县志》卷五中,将辣椒称为“地辣子”,应该就是当时当地百姓对辣椒的称呼。

炕:指加热烘焙的方式。做麻辣小面的辣椒,炒制烘焙时,会说“炕”。

多青:指小面里多加青菜。

提黄:指小面里的面少煮一会,面煮要硬的一些。重庆生的碱水面一般是亮黄色,煮的时间越长往往越白。

干溜:指小面里少加汤头,基本上就是干“吸溜”面的意思。“干溜”的小面,拌开后碗里的调料会酽酽的裹在面上,似武汉热干面般干香浓烈,但味道却又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本草纲目》记载,花椒有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等作用。而根据现代临床研究,辣椒也有健胃、助消化、预防胆结石、改善血液循环和降血糖等作用。

显然,一碗好的重庆麻辣小面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质地柔软,黏性好但不黏牙的细碱面,外面均匀的裹着一层晶莹的调料汤汁。一口吸进嘴里,是麻,是辣,是鲜香、酥脆,独特的碱水面香味和麻辣逐渐在口中交汇。吃着吃着,汗水就从额头和脸颊慢慢渗了出来,再经小风一吹,这感觉就是“安逸,巴适!”

对于重庆本地人来说,重庆小面就是一种生活。就如同沈阳的鸡架,南京的鸭子,北京的杂酱面……

这种朴实无华的滋味,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已经融进了当地人的血脉,成为了远在他乡之人所留恋的生活一隅。哪怕是沧海桑田,这也会是他们最怀恋的味道。

——————

如果你喜欢,记得点下关注。各种美食攻略、故事,关注“春秋儿絮语”不迷路。

参考资料:

(1) 邓利玲,雷雯,帅天罡,钟耕.重庆小面品质特点及评价标准建立[J].中国粮油学报,2019,(第4期).

(2) 周占富.重庆小面调味佐料用量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6,(第12期).

(3) 董茜,霍智伟.重庆小面的文化与经济学解读[J].今日重庆,2016,(第3期).

(4) 沈智敏集撰. 重庆风味小吃.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6.03.

(5) 王中旺主编;北京五谷道场食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编纂. 中华面文化大典.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01.

(6) CCTV9《特别呈现》.嘿,小面.2014.08.17.

(7) 曹丽华.“来一碗麻辣小面!”.渝北日报.第04版:生活. 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