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2020年12月29日在头马LP所拍

这也是我最新的感悟!教育的本质是反馈。

今天上午刷视频,看到一个实验。曼彻斯特大学一位教授已经做了快40年的“静止脸”实验

妈妈先跟一岁左右的婴儿有说有笑,俗话说就是“逗孩子”、“哄孩子”,婴儿也表现得兴高采烈。突然,妈妈神情僵住,面无表情,仿佛结冰一样,除了眨眼一动不动。

孩子刚开始会努力“唤醒”妈妈,采用各种方法吸引妈妈的注意,笑也好、哭也好、使劲儿扑腾身体也好,就是希望妈妈给个不一样的表情。只要时间达到2分钟,婴儿的负面情绪就会出现,他很可能因为承受压力而失控,最后一定是哇哇大哭。

结论:幼小的婴儿对周遭世界的情绪反应和社交活动都会做出强烈回应。反应分为3类:好的、不好的、糟糕的。

好的:跟孩子正常互动

不好的: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才互动

糟糕的:即使出现负面情绪也任由孩子哭闹

这个实验及结论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个挑战实验:最安静的房间和多久不玩手机。

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奥菲尔德实验室,这是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安静的房间:能够吸收99.99的声音,即使自己走路的脚步声也听不到,在这房间里待得最久的是一位记者,也只有45分钟。

曾经也有人挑战一个月不玩手机,结果不到3天就缴械投降,哭喊着给自己手机。

这些实验大家都可以轻松搜到。这三个实验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人是需要反馈的动物。我以最难理解的玩手机为例,我们真的相信手机能提供给我们不可或缺的信息吗?不是!我们只是依赖一种“反馈”方式。手机给出的反馈简单明了,按下电源键,屏幕就亮了,打开APP然后划呀划,内容就不断更新。

我们并不是需要里面的内容,而是需要一种熟悉的“反馈”方式,这种反馈的起点由我们开始,然后由我们接受,最后由我们终结。我卖过3年华为手机,我能体会顾客因为手机卡而换手机甚至摔手机的狂躁心情,因为自己手指去滑动屏幕,它给不出即时的反馈,图像卡在那,让人抓狂!

就像看到妈妈一动不动的脸而抓狂的婴儿。因为我们习惯的互动方式,突然变得不管用,我们尝试各种方法也无法“唤醒”周围的世界,无法获得任何反馈。这种情形的极端情况就是“死亡”,不是世界的死亡,而是自己的死亡,因为你传递不出任何对周遭世界而言“有效”的信息,你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

回到本文的主题:反馈是教育的本质。婴儿是一无所有来到这个世界,之所以长大后千差万别,是因为教育不同,给他们的“反馈”不同。

孙晓鹤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