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承诺带来痛苦”,是一条万能答案。针对此问,同样是。
伴侣帮扶原生家庭过多,要不要分手?正反两方各有理,正方慷慨激昂:“必须分”,无视小家,胳膊肘往外拐,就算原生家庭,也得有个度,最无法原谅的是,从帮扶程度可见伴侣心中排序;反方义正严辞:“不分”,伴侣有伴侣的苦衷,若非不得已,谁也不愿平白帮扶,既是伴侣则需多些理解。总之,正方冷静看待婚姻义理,反方感性看重二人情分。
“扶弟”一事,于任何年代都有,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帮衬是传统美德。《弟子经》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颜氏家训》亦有载“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手足遇困,出手相帮,乃天经地义。可是此题重点在“扶弟魔”之“魔”字,一方索求无度,一方悉皆满足,凡事一旦过度便背离古训,不得不另当别论。
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哥姐尽心帮弟妹的现象并不少见,之所以未如今日被激烈讨论,一是信息局限于各家各户,无网络扩音;其次,受传统婚恋思想影响,只要伴侣未出轨背叛、具不良嗜好之恶习,尽可能从一而终,以免招人非议;另外,当年生活压力远低于现在,多生个娃不外多添副碗筷,反观现今男女,不愿生娃已是社会常态。
说到底,问题不在帮不帮和扶不扶,而是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施以援手的一方有无主动说“不”的权利。救急不救穷,救得了一时,岂能救一世。纵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哪有一方永远替另一方遮风挡雨之理。
此题我最感兴趣的点,倒不在于帮不帮,而是“扶弟魔”之形成,值得探究。
家庭剧常见父母一再嘱咐长子长女帮弟妹,最好“有多少拿多少”。父母既下令,怎好反驳。想起前阵看的一本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在《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一章列举种种父母对孩子施暴、冷待、洗脑等行为,作者说,“所有这些合理化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表面看来,这似乎是起到了作用,但是,你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其实一直都清楚事情的真相。”
被包装的“合理化”被冠以道德光环,成为家庭内部运转之律条,一旦有人不执行或违背,必得承受双重压力,父母指责不孝,手足指责冷漠。当事人不得不处于孤立无援之境。内心的煎熬,不被理解的痛楚,伴随自我怀疑是否确实薄情寡义,好好的一家人,非得闹得如此不堪么?各种纠结之下,唯继续履行“应尽的责任”。
此“合理化”掩盖了父母的无能与手足的贪婪。
不管成为“扶弟魔”是被迫还是甘愿,亲密关系涉及的健康正向的爱,经此已变质——来自原生家庭的价值与存在感,仅建立在尽力帮扶弟妹之层面。无人在意“扶弟魔”所经历的角色错位和情感缺失。并且,多重付出、被原生家庭不平等对待所产生的委屈,极可能在另一段亲密关系中找回,以求平衡。
回到辩题本身,“伴侣是‘扶弟魔’,该不该分手”,我赞同反方的立场,但是过为公平起见,我想多加一个时间界限“当下,不该”。
“魔”非正常状态,作为负责任的伴侣,应帮TA做回正常人,岂能见死不救。何为正常?《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已给出答案:“这一生中你耗费在有毒父母身上的精力,最终却可以用来帮你做出改变:变得更爱自己,对自己更负责任。”
此时,你们爱之深浅已不重要,看在相携一段路的份儿上,帮迷途羔羊鸣响走向爱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哨音,此举善莫大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