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胜利在望,美国示好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中国大地天平倾斜,国民党败局显露,垂死挣扎。美国开始减少对国民政府的支持,即便宋美龄亲赴美国求助,甚至常驻华盛顿,杜鲁门也无动于衷。对于美国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朋友,任何盟友都随着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谁都会被随时抛弃。

从美国对外援助的历史来看,他们只喜欢对胜利者进行帮助。就算是同民族的英国,或者是二战生死存亡关头对苏联,援助也都是有条件的:

1940年法国沦陷,美国的“朋友”英国在德军的压力下危在旦夕,但是美国对英国的援助反而慢了下来,原因是美国担心英国失败后援助落到德军手里。尽管丘吉尔一再发誓,就算英伦三岛沦陷,也会带着王室到加拿大继续抵抗。不得已,英国击沉了阿尔及利亚港口的法国舰队,造成近2000名法国海军阵亡----尽管这些人并没有投降德国,甚至未来有可能协助英国作战。这样一来英国未来就不会投降德国,等于给美国送上了投名状,美国才开始相信英国。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军大败,美国才开始执行已经谈妥1年的对苏联援助。此前美国人迟迟不愿意出手援助,是因为他们也担心一旦苏联失败,援助会到德军手里。援助不到,使得斯大林非常恼火。1943年初德军组织了哈尔科夫反击战大败苏军,苏德战场再次陷入僵局,美国在苏军最需要援助的时候,又停止援助,直到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再次大胜,才恢复援助。

美国对苏联援助的8成,是来自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其实那时候苏联即便是独立作战也已经能够碾压德军了。(参考资料《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

可见美国人很会打算盘。后来的历史,有国民党人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美国停止援助,怨恨马歇尔的援助方案,至今也有仍然有人认为是因为国民党在美国大选时,在民主党杜鲁门和共和党杜威之间压错了宝,才导致援助减少。

其实这些理解都是表面上的,美国减少对国民政府的援助,根本上还在于毛主席指挥的三大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美国人看到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未来见不到回报,自然不想继续援助了。

停止援助败者,开始拉拢胜利者。

194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各国在南京的大使纷纷跟随国民政府难逃,他们中有的是担心战祸,有的则是选择继续支持国民政府。就连苏联大使,也跟随国民政府撤到了广州。

但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坚守南京,他执行的是杜鲁门的政策:留在南京迎接解放军,示好新中国。

50亿美元贷款

美国的态度,毛主席看在眼里。他当然知道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指令周恩来调派天津外事处处长黄华赶赴南京,任南京军管会外事处处长。此举目的有二:一是为中央接收敌伪外交档案;二是迅速与司徒雷登谈判沟通。

司徒雷登这个人出生于杭州,曾经担任燕京大学校长,而黄华恰好那段时间在燕大读过书。在没搞清美国的最终目的时,毛主席主张司徒雷登以私人身份与新中国沟通,所以派黄华前往“多听少说”。沟通中,司徒雷登提出,要与新中国建交。

在与黄华沟通的同时,司徒雷登还通过民盟等党派向毛主席转达杜鲁门方面的意思:如果不完全倒向苏联,将获得美国50亿美元的贷款。

要知道整个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的规模,也才100多亿美元。50亿美元在当时绝对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新中国当时尚未建立,也确实急需用钱。

但是对于新政府来说,是否倒向苏联完全是自身内政,绝对不可能与美国进行交换。但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也是可以谈判的。因为无论是否倒向苏联,新中国都是坚持独立自主。中国革命与东欧革命不同,是靠自主力量取胜的,不需要也不可能受苏联摆布。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和新中国也是可以讨论贷款援助事项的。

毛主席提笔写下“别了,司徒雷登”

但是新中国政府坚持对苏联“一边倒”,到了1949年7月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一纸电报把司徒雷登叫回了美国。司徒雷登在经过日本冲绳时还发表演讲,支持毛主席领导建立的新中国,不过他的演讲未能在美国国内公布。

而1949年8与18日这天,毛泽东主席则提笔写下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文中揭露了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并且在文章的最后号召知识分子等群体看穿美国的真面目,还称美国支持国民党的白皮书是“好事情”,意思即与美国彻底破裂。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950年3月15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喊话中国政府:中国应该从美国得到援助,而不是苏联。

当时苏联给中国的贷款只有3亿美元,美国却有50亿美元。但是毛泽东仍然坚定地拒绝了美国人的援助请求。

如果仅就贷款而言,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的钱,将来都是要还的,而且后期看来苏联催的似乎更急一些。如果就数额来看,50亿美元对于当时中国的建设来说,改变将是全面的,而苏联的3亿美元贷款,只能为东北等局部地区提供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

毛主席为什么要与司徒雷登道别,为什么要拒绝美国两番主动要求的援助呢?

美国援助暗藏动机

事实上司徒雷登对中国非常了解,1945年曾经与周恩来在重庆会面,他有心让中国人早日摆脱战争。可惜美国政府任用他却不能信任他,只是妄想利用司徒雷登在中国长大的渊源,以及利用他与中国相关人物的关系控制中国。当杜鲁门和艾奇逊发现中国在内政上自主的坚决态度后,居然把锅甩给司徒雷登,认为是他的能力不行。

1950年艾奇逊居然大言不惭的说,只要中国政府恢复以往与美国的关系,就可以获得50亿美元的贷款。

“以往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迫我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二战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把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些特权视为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些特权侵犯了我国的内政、司法甚至领土,这显然是伟大英明的毛主席无法接受的,他早在建国第一天就宣布废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并且制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策略。

所有国家一律断交后重新建交,此后任何国家一旦重新与我国建交,就等于承认了毛主席在1949年所宣布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宣言。

怎么可能为了区区美元援助,放弃国家根本利益?

回到贷款上看。

新中国百废待兴,自然需要钱,但是仅仅只有钱,是不够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则是“得到鱼不如得到渔”,苏联的援助中虽然贷款金额远不如美国的条件优厚,但是苏联可以援助我国建设一整套的工业体系,对于民族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但是美国的科学技术主要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很难获得。

最关键的是,从美国对欧洲、日本等国的所作所为,以及当时对新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来看,接受了这50亿美元的贷款,无疑以后就要接受美国对内政的干涉。

高瞻远瞩

其实二战刚刚结束时,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所有国家都在贫困中挣扎。从欧洲到苏联,大家的经济都陷入了困难,西欧甚至因为缺乏社会组织,农田三年荒芜而出现大饥荒。所以当美国最初提出马歇尔援助计划时,英国、法国、西德想要,社会主义阵营的捷克、东德甚至苏联也想要。最初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会议,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也曾经兴致勃勃的参与,只是碰了一鼻子灰。

但是像新中国这样,坚决的拒绝美国援助的,还是唯一的。美国三番五次甚至有点皮脸的主动要求要援助某一国家,也算是唯一一次了。就在国民政府苦苦哀求而不得时,毛主席却高瞻远瞩的拒绝了这笔钱。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英法都一度因为美国马歇尔计划被控制,随后在经济、科技和政治上失去自主权,他们很快的丢掉了海外领土,再也不能和美国形成竞争。美国也利用援助欧洲所提出的条件,限制死了欧洲和日本的产业结构,他们无法发展自身的通信、军工等独立民族所必须自主的行业,在金融上也必须完全依靠美元进行交易,无疑等于出让了部分国家自主权。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接受美国的贷款确实能缓解一时的困难,失去的却必将是百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