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量子计算机“九章”实现世界“霸权”,在全国上下一片欢呼声中,有少数人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本人在自己的《网易号》也连推三文质疑“九章”,在第二篇文章中,我写下这样一段话:作为一名纳税人、一名长期从事纳米光电功能材料、光量子输运、凝聚态量子物理的理论设计、数字计算、实验制备的科研工作者,我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九章」的科学创新性、重要性和技术实用性、可靠性提出公开质疑,同时,希望「九章」团队对问题进行公开回应,无论对国家还是对每一位纳税人,这是你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我把相关文章发给《知识分子》编辑部,希望我的“负能量”质疑能引发学术争鸣,并请饶毅教授让潘建伟教授用“九章”算一算1+1等多少?

我的质疑可归纳为四个问题:一、“九章”是计算机吗?它能算1+1吗?二、论文提供的“一百万亿倍”对比数据真实吗?是不是大跃进式的浮夸注水?三、“九章”有量子纠缠吗?四、那些溢美得让牛顿、爱因斯坦都脸红的宣传,是不是找了“洋托”?

2020年12月29日晚,知识分子、赛先生和墨子沙龙共同组织【“九章”争鸣】直播,主要围绕“九章”论文及其公众关心的九个核心问题展开,直播历经三个小时,近280万人次观看或参与 争鸣。直播主持人张力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前FT中文网总编辑),线下线上共有七名学者参加对话,他们是:

1、“九章”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潘建伟
2、“九章”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
3、亚马逊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ASAIL)院长、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教授张峥
4、上海财经大学信息学院教授、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陆品燕
5、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
6、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教授朱晓波
7、腾讯量子实验室杰出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张胜誉

不少观众表示与期望的“激辩”有不小差距,有些嘉宾太讲“武德”,避重就轻、点到为止,小骂大帮、转移焦点,这不是“激辩”而是“诡辩”。

实话实说,我还是看到一些想看到的东西,至少这次讨论的出发点:【论文发表只是少数匿名专家的闭门评审,更重要的是发表之后,所有小同行、大同行和公众(纳税人)的公开评审】,着实能让人产生共鸣。对于“九章”,激辩只能在推动真相浮出水面的方向迈出一小步,我期待激辩能推动国家采用更民主、更广泛的方式评价重大科学成果(而不是现在流行的“洋文一发、洋人一吹”就称霸天下了),那才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步。激辩另一个意义在于传播一种新的“科者准则”,科研工作者要懂得尊重每一位纳税人、每一位质疑者,而不是狂妄比天高:有能耐写文章到编辑部去告啊!甚至极端侮辱地给质疑者扣上“民科”的帽子。

下面谈谈这场辩论。这是一场话语权不公平的对话,正方主力队员:潘建伟、陆朝阳,替补队员:王飞跃,啦啦队:朱晓波、张胜誉;反方只有两名队员:张峥、陆品燕。

张峥教授逻辑严谨、招招都直奔对方主帅潘建伟的要害,他提出的两点非常重要:1、计算机必须指通用计算机;2、“编程”就是码农写程序。他直言“九章”像用乐高积木做一个任务搭一个“硬件”,没有实用价值。他认为“九章”只能算通用计算机控制下的一个加速器,未来的出路就是发展成为通用计算机的一个部件。张教授的观点就是我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九章”不是计算机,它不能算1+1等多少。

面对张教授咄咄逼人的进攻,虽有好兄弟王飞跃主任的救火解围,潘建伟教授也只能“耍太极”玩文字游戏,他认为有些误解是因为媒体不清楚相关名词的语境变迁造成的,他说:【现阶段造出一台机器(九章),叫量子计算原型机也好,量子机也好。】,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潘教授默认“九章”没有编程计算功能,它的确不是计算机。当然,潘教授和陆教授为大家憧憬了一个美好的未来:通过调整实验中光的强度,干涉仪的投射率、反射率等参数,“九章”的升级版可以成为可编程的通用计算机。我的一位好友私议这是天方夜谭,1)光子数随机变(一会儿40多、一会儿70多)的九章,天下有这种计算机吗?2)通过调整实验参数实现编程,做实验的都成码农了?实验设备都可以叫量子计算机?

陆品燕教授表面儒雅实则笑里藏刀,传说中的“笑面书生”,陆教授下面这段话最值得品一品:【数学家们对“九章”和“悬铃木” 处理的采样问题做过很多研究,有一些和这两个问题很
接近的问题都已经找到了快速的经典算法,很难说经典计算机就一定做不好。
】,我的解读是:一群井底之蛙,争什么“霸权”什么“优越性”,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陆教授这段话算是回答了我的第二个问题,“一百万亿倍”这种数字毫无意义,你今天超我,我明天改改算法或换换计算模型又反超你,拿这种博眼球数字作为卖点很无聊。

陆朝阳教授的整体表现可以用“常温水”概括(其典故可上《知识分子》查询),陆教授看上去就是一枚标准暖男,谈恋爱时,每回女朋友来大姨妈一定送上一杯“量子能量常温水”。听
说《知识分子》主编饶毅教授在观看直播过程有难言之隐,陆教授在直播后送上四大杯“常温水”,不知饶教授服用后效果如何?如果有功效,不妨为陆教授做做广告。

我的第三个问题:“九章”有量子纠缠吗?“量子纠缠”是“九章”的核心基础,它甚至是潘教授所有科学贡献的理论根据,没有“量子纠缠”就没有潘教授的一切。这个问题在整个激辩过程没有提及,但是我还是从直播中找到答案。请允许我再引用潘教授的一段话:【通过调整实验中光的强度,干涉仪的投射率、反射率等参数】,这显然是经典光学的语言,众所周知,“量子纠缠”见不得光,“量子纠缠”不允许有“光的强度”等描述。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推论?“九章”没有量子纠缠,潘教授以前有关量子纠缠的工作也没有量子纠缠,如果是这样,问题就非常严重了,潘教授很可能涉嫌学术不端。

关于第四个问题,我从【光明日报】“九章”到底有多神的最后一段【科学界如何评价“九章”】摘抄以下:【最先进】【重大】【一大步】【重要】【划时代】【里程碑】【了不起】【杰出】【望尘莫及】【最重要】【远远超出】【巨大】【梦寐以求】,短短几行字,真的需要堆砌这么多华丽的词藻吗?我们不想再去追问背后是否有交易,但是,这种“挟洋自重”的不良文化是不是正在污染国际学术界?根据海外朋友提供的信息,某些为“九章”敲锣打鼓的洋吹鼓手正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因为西方学者质疑他们言行的公正性。

根据直播透露的信息,“九章”此次实验的直接投入设备和材料费大约为3000万人民币,这一费用未计入一些合作单位专用设备和超算验算的费用,潘建伟教授认为这些投入不多,不及谷歌的1%。如果“九章”有科学意义、有潜在的实用价值,3000万人民币真不算多,真相是它不过是一堆1+1都无法计算的玩具积木,价值何在?潘教授说:肯定是目前在花钱,还没有挣钱。现在是把钱烧成纸的阶段,把纸变成钱的阶段还没有到来。他还表示还要继续烧钱,下一个目标把“九章”把76个光子数拓展到85个以上,继续提升量子优越性。

作为纳税人我还想啰嗦一句,潘教授自己的钱随便烧、纳税人的钱别乱烧,不管是“霸权”还是“优越性”,其实就是打稻草人,一包牙签一把沙就能秒杀超级计算机,何须再造“九章”
?潘教授最应该专注的是“量子纠缠”的物理机制,世人皆可不懂、唯你非懂不可,因为你用它造了卫星、计算机,千万别“成也纠缠、败也纠缠”,否则,真有被钉在科学历史的耻辱柱
上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