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一个人情大国,社交关系现今俨然成为了一门关乎个人发展的学问了。今天七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跟别人在交际中“打太极”的姿势。本文将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不要抗拒主动去找别人“切磋太极拳”,还有如何科学地把这套太极拳打好。最后和这位朋友成为长期的拳友。

为什么人们都不大愿意请求别人的帮助?

之前写火箭科学思维的文章提过,人类对不确定性的事物是比较抗拒的。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不愿意主动对别人,尤其是陌生人发出请求的原因。因为发出请求的人不确定对方是否会帮你忙。

第二个让人不愿意向别人发出请求的原因是基于人际关系的威胁。我相信许多人在上学和工作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成群结队的同学或同事一起去吃饭或者到哪里玩。而被冷落在一旁的自己会觉得冷冰冰的,心里还有点酸酸的感觉对吗?当我们看到别人对其他人提供协助,而自己请求帮助时却被拒绝,那对自己的心智打击无疑是暴击伤害,七哥相信没有人会喜欢去面对这种差别对待。这种人际关系的威胁力会直接降低你向别人请求帮助的意愿。

清楚这两个我们不愿意开口请求帮助的原因后,大家可以对症下药,通过简单的调查,如跟别人了解一下需要请求帮助的对象的情况以降低被拒绝的概率以及不确定性。

获得帮助的概率

美国两位心理学教授伯恩斯和福林曾经与学生一起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学生们到路边请路人帮忙填一份5分钟的问卷调查,并且在实验之前让学生预估路人会帮忙填写问卷调查的概率。结果路人填写问卷的实际概率比学生预估的25%多了40%。这项实验告诉我们,当求助者在计算获得帮助的成功几率时,通常只着眼于这件事给对方多少麻烦。但求助者却忽略考虑这么一个因素,那就是施助者拒绝帮忙时的心理负担。

就好比平时非常吝啬的你(假设哈),在公司人事小妹提着捐款箱让你帮忙为灾区儿童捐款时,你也会多少拿出几毛钱捐出去让自己心里好过一点。

因此,当我们开口请求帮助时,除了预估这个事情能给对方带来多少麻烦时,还需要考虑对方选择不帮助你的愧疚感。如此综合考虑的结果才是你获得帮助的概率。

别人一旦帮过你的忙,会有更大概率喜欢你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人情都是麻烦出来的。偶尔麻烦别人也是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这个人际关系效应也叫富兰克林效应。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他在执政时有一个敌对政党人物一直在抨击富兰克林。

那么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呢?他通过调查知道对方家里有个大图书馆,里头有本珍贵的书。于是便写信向那位政党对手请求借这本书。没想到这个一直反对富兰克林政见的人居然答应了。在此之后,他在外面批评富兰克林的声音也少了。

富兰克林效应告诉我们,曾好心帮你的人,比起受过你恩惠的人更愿意再度帮助你。

获得帮助很开心,能提供帮助的人很幸福

只要是人,都会有个根本的心理需求,就是存在感。我们内心深处时刻想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对于某些事情具有具体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权利和财富如此看重的原因之一。毕竟钱可以将我们的存在感实体化。用豪车,豪房来博人眼球以刷出存在感的手段每天都在上演,这是人的本性。

而让别人帮助你,也是那个人活得幸福和存在感的方法哦。因此不要那么自私,大胆提出你的请求,刷刷别人的存在感,更能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呢!

看了上面三个点,我相信你会更有意愿去发出让别人帮助你的请求了。那么如何科学地去请求别人帮助你呢?七哥总结了下面几个要点给读者朋友带走,让大家少踩雷,多交朋友。

误区一,过于客气或是太有礼貌。

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在与他人的一些书函甚至口语交流时常常会用敬语。这是个好习惯,没什么大问题。但当你在寻求帮助时,要懂得节制。因为太过客气则很有可能会给对方带来胁迫和控制感,或者至少会导致对方无法心甘情愿的为你付出。

误区二,忌用“小忙”字眼

有些人在寻求帮助时喜欢说“可以帮我一个小忙吗?”这样的话。仔细琢磨这话会发现,说这话的人很可能是担心对方不帮忙才这样说,或者是希望暗示对方这只是个小忙,以后别指望我还你大人情哦。不管求助者怎么想,在受助者这边通常会先想到这个人是在弱化他的价值和存在感,这话说得好像接下来他的付出没有什么价值,而且还降低了对方帮助受助者时带来的幸福感。

误区三,将重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提供协助的人

与其说“你的帮我做的报告让我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谢谢啦!”不如说,“你帮我做的报告写得真好,平时应该有经常在看书吧?”把谈话重心放在施助者身上,加大他在帮助他人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下此人家会更愿意帮助你。

误区四,寻求帮助前可以提醒之前的人情

这个错误我相信很多成年人会犯。但是更多是出现在学生时代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上。很多同学喜欢说“上次我买早餐给你了,现在你作业给我抄一下没问题吧?”用人情换取对方的帮助会让对方有被控制的感觉,这是一个很负面的情感讯号哦!即便对方勉强答应帮忙了,在那之后应该很难会再有互动了吧?

为什么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呢?用心理学角度解释就是,我们在请求帮助时,不希望用低人一等的姿态去寻求帮助。所以才拿出之前给过对方的人情来平衡两人之间的地位。所以说者虽无意,但听者有心呀!

误区五,不要一次向很多人寻求帮助。

这个很好理解,责任分散的原理。你在微信群不具体@人去寻求帮助的话,很多人都会觉得事不关己,于是也没人理你。所以要找帮忙还是要具体跟一个人去谈比较好。否则别人不帮忙事小,挫伤你日后寻求帮助的自尊心事大呀。

最后就这五个误区我做个总结。我们寻求帮助时,应该尽量避免让对方有以下三种感觉,即不要有被控制的感觉,不要被轻视付出的价值,不要让施助者本人有受到轻视的感觉,要强调施助者的专长,不可替代性和独特之处。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不要,我们需要做到下面这两个重点,才能更好的促进你和施助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让对方知道,他有能力帮助你,而且帮助你的方式还是可选的。举个例子,比如你想请教某位同学数学题。你可以这么说,小明,你上次考试数学考试考得好高分呀,我这边刚好有一道题目搞不懂,能不能请你看看这题目或者提示我要用到书上的哪个知识点去解决这个难题呢?

在这个例子中,你既说明了对方有能力帮你(数学高分)又提供了他为你提供帮助的选择权(直接给你解答或者提示书本知识),让他知道他有能力而且有选择的弹性,我们没有命令他的意思。这样人家不仅更愿意帮助你,而且还帮得很舒服。

第二,在对方提供帮助后,主动告知事情的后续发展。接着上面的例子解释。在某次数学测试成绩出来后,主动告知小明自己的成绩并借此感谢对方。这样基于事实的夸张和刷对方存在感的方式会让小明更开心,而你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也稳稳地多了一个良师益友。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如果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麻烦给七哥点个赞(你有能力做到)或者为你自己收藏本篇文章(你帮助七哥我的方式可以是点赞,收藏或分享)。现学现卖哈,希望大家对身边的人也能实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