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后,进入了隆冬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到了小寒、大寒这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它们俩最冷,这毫无争议。而小寒和大寒节气相比,哪个更冷?似乎可以顾名思义,古人好像早已有了定论。

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古人已经用名字为它们分出了大小,大寒最冷,小寒次之。真的是这样吗?

民间谚语就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体验:“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感觉小寒经常会比大寒更冷。我记得朝鲜语中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就是调侃小寒比大寒更冷的,说:“大寒去小寒家做客,结果被冻死了”。

如果一定要像古人那样让它们一分高下,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现代气象观测数据来计算一下,小寒和大寒,到底谁是最寒冷的节气呢?

第一,我们先看平均气温,看一看它们俩的一贯表现是怎样的?

以1981-2010年的气温作为气候基准,根据全国平均气温由低到高为节气排定座次:

· 第一名,小寒

· 第二名,大寒

· 第三名,冬至

· 第四名,大雪

显然,按照气候平均气温,小寒是冠军,大寒是亚军。

不过,小寒只是以高于大寒0.2°C的微弱优势险胜。

第二,再看它们的极限能力,看一看各地极端最低气温的历史纪录最容易出现在哪个节气:

· 第一名:小寒,37%

· 第二名:冬至,23%

· 第三名;大寒,22%

· 第四名:立春,13%

可见,按照极端最低气温,小寒是冠军,大寒是季军。

即使聚焦主要城市在小寒大寒期间的极端最低气温,小寒也是遥遥领先于大寒。

第三,我们再看一看小寒、大寒之间每年的PK.

从1951到2017年,这六十七年当中,以全国平均气温进行PK,结果如下:

· 有27年,也就是40%的年份,小寒时节更冷

· 有19年,也就是28%的年份,大寒时节更冷

· 还有21年,也就是34%的年份,大寒小寒之间几乎是。没大没小。地打成平手。

再以平均最低气温来进行PK,结果如下:

· 同样是27年,也就是40%的年份,小寒时节更冷

· 有18年,也就是27%的年份,大寒时节更冷

· 其余的22年,双方没有分出胜负。

结论是:六十七年,在小寒与大寒的逐年‘巅峰对决之中,小寒是以27胜21平19负的”冻人“战绩荣获二十四节气联赛最冷总冠军!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小寒比大寒还冷,最24节气中最冷的节气,那为什么还叫小寒呢?是不是古人给弄错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有这样三个原因:

第一,古人描述寒冷的程度,不是像咱们那样,他没有气温这种精确量化的方式,只能另辟蹊径。要左看看、右看看,冰层是不是更厚了、更硬了所谓“冰方盛,水泽腹坚”。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冻“需要一个由上而下的渐进过程,比气温的下降要缓慢许多。谚语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衡量寒冷,是依据气温的高低,小寒时天寒最甚,所以说小寒最冷。古人衡量寒冷,是依据冰层厚薄,大寒时地冻最坚,所以说大寒最冷。

对于古人而言,地冻有多深、有多硬,更加直观和物化。以地冻程度来界定谁更寒冷,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古人界定寒冷程度,也基于人的主观感受。小寒时,天气虽然很冷,但人们的耐受力尚可,不觉得已冷到极处。等熬到大寒时,即使气温没有变得更低,人已被寒冷折磨得力倦神疲,可能反而会觉得大寒更冷一些。所以在古人眼中,大寒之寒,更看重的是累积效应。

第三,古人信奉”物极而反“的理念,夏季只要开始转凉,就是秋,冬季只要开始回暖,就是春。两个极致季节,巅峰总是在最后。夏季是由小暑到大暑,冬季是由小寒到大寒。所以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获得了大寒的名号,而最冷的节气只能屈尊地被称为小寒了。

所以判定小寒大寒谁更寒,未必是古人存在谬误,而主要是衡量寒冷的古今视角有所不同而已。

综上所述,最寒冷的节气是小寒。

名分和称谓虽有大小之分,但是小寒并不小!我们不能因为它名为小寒而轻视其寒!今日小寒,已经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愿大家多穿衣,少出门,尽量不去人员聚集场所,口罩成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