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唐门”后人为先祖拨乱反正去污名所想到的
人世间有些事可以等,但有些事,上天却不会给你拖沓的机会。
很多年前,我在一个偏僻的林缘村驻村工作。有一天闲来无事,就在村子里闲逛,信步走进了一个农家。那天天气暖和,一个70多岁的老人正坐在自家的院落里看书。暖阳、农家院、老人、读书,这是一幅相当有吸引力的画面,我立即上前和老人打了招呼,顺便坐在屋檐下与老人聊起了天。
很快,老人手里那本书也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那是一本线装雕版印刷的书籍,岁月已经在书页上沉淀了厚重的印迹。看书的老人姓唐,而书本的作者也是姓唐,出版时间依稀记得是大宋嘉泰某某年,序言表明,作者曾经是一个在宫廷供职的御医。
我就打趣地问,这作者和你同姓,莫非你们之间有什么渊源。老人的答案让我十分震撼:作者正是他的先祖。现在回想起来,我与老人的相遇真的是一场奇遇。谁能想到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居然生活着一个御医的后代;又恰好在这样一个时间,老人又恰好正在看书;看的书又恰好是自己先祖的著作。以上种种,缺乏了任何一个,就无法造就这场特殊的遇见。
老人接着说,他的祖上是四川人,大约清代光绪年间,不知是逃饥荒还是躲难,他的祖上扶老携幼,从四川那边逃过来落了户。我脑子里即刻想起了“四川唐门”这个概念。在某些武侠小说里,“四川唐门”是一个晦暗的符号,代表着毒药和暗器。
而眼前这本古色古香的书籍,以及老人的话语,却真正为“四川唐门”“拨乱反正”了。老人说,他们唐家在四川的确是有名的家族,世代行医,到了书作者(当时没有留意记住作者和书籍的名字,直接成了一个重大遗憾)时候,他集先祖和自己行医的经验、体悟,撰写了这本医学著作。
我又拿“四川唐门”擅长毒药暗器的说法和老人开玩笑,老人却是一脸庄重,他说:“毒和药看怎么用,谁来用。会用的人毒就是药,不会用的人药就是毒。”他特意给我举了一个用砒霜兑蜂蜜治疗人面疮的真实例子,以印证他的“药毒辩证法”。老人并不知道那些“江湖传言”或者“文学谣言”,他用一种神圣的语气对我说:“我们祖祖辈辈行医救人,从来没有出过害人的。”无论是曾经显赫无比,还是后来的千里逃荒,乃至遭遇兵灾和匪患,他们唐家人从来没有丢弃祖先的训诫、技艺和著作,老人曾经是一个公立医院的医生,现在退休回家,老人的儿子也承袭先祖的事业,开着一家诊所。
老人和我聊得投缘,我就顺便聊起了困扰我很久的“五更泻”。老人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之后,给我开了一张药方,并且详细介绍了各个药物的炮制加工、服药禁忌等。并且叮嘱我,这张药方服完之后,他再给我开一张药方,就足以去根了。我按照老人的叮嘱服完了药,“五更泻”居然消失无踪。那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卑劣心性,使得我违背了与老人的约定,再也没有去找老人开房。
直到五六年之后,“五更泻”又卷土重来,我立即想起了这位“四川唐门”后人。等到我专程前往寻找老人的时候,村里人说老人已经在一年前去世了。他的儿子对先祖留下的书籍以及种种事迹讳莫如深,我想可能是担心我另有所图吧,所以也就无法深究。“五更泻”是一种顽固的疾病,迄今为止依然在搅扰着我的身心,更让人遗憾的是,老人以及他那个家族的种种神秘和传奇,已经没有机会让我继续挖掘了。
这世间有许许多多的事,有的需要全力以赴,有的需要耐心等待,而有的事就需要约定了就要践行、想起了就去执行,因为上天的运行是比钢铁还坚硬的律条,她不容拖沓;她又极吝啬,绝不会让机会泛滥。有些遗憾尚有机会挽回,而有些遗憾就成了永久的遗憾。
与“四川唐门”这个老人的错失,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永久的遗憾,而另一个遗憾则因我的祖母而生。我从小是听着祖母讲的故事长大的,我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惊疑:“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人,是如何知晓那么多古今名将忠臣、孝子贤妇、神怪仙佛的故事的?”后来,我就立志要让祖母将所有的故事重讲一遍,我要将这些任何书籍上都看不到的文化瑰宝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后来诸事累赘,未能落实。等到我终于将这个念头“憋”成行动的时候,祖母已经因为年纪老迈而失去了语言能力。再接着,她以八十六岁高龄离开了人世,她本人以及她肚子里那些故事,全部埋了厚厚的黄土之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爱了就要表白,思念了就去述说,想到了就赶快去做,人生真的等不起。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