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北京都说一句话“东富西贵”。这或许是城市功能和时间的自然选择。但达官贵人多住西城,富商巨贾多住东城,西城多府邸,东城多富宅,却是不争的事实。

说起老北京东城的“富”还要从明朝说起。自从通州到朝阳门的陆路运输取代了积水潭的漕运后,东城一带海运仓、南门仓和禄米仓开始兴建,它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出现了阔商富豪。这些人在其周边纷纷购地建房,逐渐才有了东城一座座气派的“豪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要聊的崇礼宅就是东城众多大宅院中的第一牛,人颂“东城之冠”。横跨了东四六条63和65号院,它规模的宏大简直可以匹敌一座王府。大宅由街北的两所四进的宅院和一座花园组成,街南还有马号。在东邻南板桥胡同,西近月光胡同,北靠东四七条,全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大宅中,今天还能看到什么?请跟随我的文字和照片走一遭,算惊鸿一瞥?或许是,因为古老的东西总是魅力无穷,又总是昙花一现。(照片拍于若干年前,在还能进去的时候)

那年也是冬季,我循着东四六条齐整整的门牌号一路找来。行人真少,我记得那年北京特别冷。崇礼宅东院大门(今63号)就在六条胡同角,被封的广亮门低调的藏在进深中,仿佛关上它,里面曾发生的一切就消失了。绕道南板桥胡同,我从一个临时侧开的小门跻身而入,于是崇礼宅东院的一角,便就此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底这宅院有多少年了?主任姜崇礼,他在1900年被授予了东阁大学士转文渊阁大学士。推算这大概也是宅院落成的时间。据说姜崇礼本人其实非常平庸,能力不足,但因为和清朝皇室有姻亲的关系得到慈禧的垂青,在竞争激烈的官场,平庸的他反而一路亨通。从这所仅次王府的宅邸看,当时的他可没少聚敛财富。

崇礼宅分三路。东院,西院和花园。当时东院和花园是姜崇礼的居所,西院由其弟兄和侄子存恒所住。三路宅院临街各有大门,但内部又可互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所在的东院是四进院。东院第一进的北房为过厅。在加建的有些凌乱的过厅里,一面镶了七彩玻璃的窗子有点和这所老宅格格不入,但细想也在情理中,因为大宅在民国初年曾几经转手,抗日期间又被清末张之洞的儿子买下。这种七彩玻璃装饰正是民国初西风东渐的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过厅穿过,走进二进院,迎面便望见这座一殿一卷式的垂花门。在崇礼宅中有两座垂花门,一座在西院。都说西院比东院整体保存的要好,西院有雕字影壁,有未曾加盖破坏的什锦窗抄手游廊,还有据说西院的几株古树也很值得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当我看到东院的这座垂花门时,我还是很知足。垂花门后刷的红绿色又斑驳了,长方的石门墩虽比不上王府里的狮子门墩,但细看其上一丝不苟的雕工还是钦佩老物件的深沉和雅致。

这座垂花门就是三进院的正门,在我拍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过程中见过不少垂花门,但像崇礼宅一样把垂花门放到三进院的却是第一次见到。也许这能从侧面说明崇礼宅的规模之大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记得那个下午安静极了,在枯黄又了无生趣的小院里,一道道大房檐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垂花门,瓦当,石头门墩,这些古老的符号又活泼又有仪式感,仿佛昔日重现。

也许天冷有天冷的好处,比方说当时我就没遇到有人盘问,否则真不敢再抬腿跨进更深的内院。

内院(第三进院落)四四方方又利落又空阔。没有私建小房,新砖地,正房五间,东西有耳房,厢房各三间。它们与垂花门间曾有美丽的抄手廊相接……

我现在有点忘记是怎么绕到了中路的花园。花园在东路和西路中间,曾经有戏台,假山,凉亭和祠堂,当然里面还有池塘和轩亭。我误打误撞刚好来到了中路第一进院的湖心亭。湖被填实,但湖中心的轩亭却被好好地留住了。今天它四面已封了砖,像个小庙一样高高地立在原有的假山之上。想不出而今的住户在这旧日亭轩里居住可有浪漫之感,反正百年前它该是赏景、品茶或者听雨的风雅之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百年时光走得说快也快,说慢也慢。不是吗,一百年里从晚清到民国,从民国到抗战直至新中国成立,这所老宅几异其主,虽然曾经屋宇华丽,占地颇广,虽然辗转在高官与富人之间,但终于还是走到今天,被普通人分而住之。在这样的老宅中游走,我时常会有恍惚,因为不知道是时间给了老宅如此大的魅力,还是老宅给了时间无穷多的回味。

人们都说北京一些大宅的倒座房外墙上,如果仔细找还能看到小洞里的铁环,那是古代有钱人拴马的石洞式马桩。也许为了方便来访的客人?时间太快,转眼日头西斜,我这位访客终归没有找到那外墙上的铁环,却看到墙边新停了一溜的小车……

是啊,崇礼宅昔日拴马桩边的一辆辆马车已被今天的轿车取代,你能说时代没有变吗?从六条巷子里走出,我一头扎入人潮人海中,天更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