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之辱”并不代表韩信性格软弱

“胯下之辱”并不代表韩信性格软弱

我们先来看看“胯下之辱”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处于秦朝统治之时,我们都知道秦朝统治者,是非常重视法家思想的,因此在完成大一统之后,极力推行严刑峻法的统治思路。

而对于社会治安的管理,必然也是王朝中央政府的重点关注之地,在这种高压统治下,秦朝基层社会既实还是比较稳定的。

而当时韩信受到一个屠夫的侮辱和谩骂,按照常理来说韩信自然会反击,起码也会在嘴上进行反驳。

凭借当时韩信的身形来看,其虽然比不上屠夫那样魁梧,但也绝不是任人宰割之辈,而韩信之所以没有进行武力反击,而是选择屈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当时秦朝地方法治非常严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地方社会的打架斗殴事件,想必当时的官府必然也不会熟视无睹的,而韩信当时身无分文,并且也没有所谓过硬的“社会关系”,屠夫就不一样的,其能够在市井做起自己的小买卖,接触的人比较多,自然也就比韩信硬气了。

《史记》载:“于是信乃熟视之,故俯出胯下,蒲伏。众市人皆笑信也,以为其怯。及项梁渡淮,信乃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后项梁败,遂属项羽,以为郎中。”

韩信没有选择与屠夫硬碰硬,就是因为其不愿意为此事去招惹官府,到时候自己弄不好还会被颠倒黑白,判个寻衅滋事罪而弄进大牢,岂不是得不偿失。

因此,“胯下之辱”并不能说明韩信的为人性格软弱,相反应该证明他的头脑灵活、思路清晰,这或许是日后他能够再担任杰出军事统帅的重要因素。

另外这种内心刚强的性格,在其封侯拜相之后自然也就流露了出来,受到了刘邦的忌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侯拜相后的韩信容易满足

封侯拜相后的韩信容易满足

韩信在尚为平民之时,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自然也就显不出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重要性,而当他投奔刘邦集团之后,由于整个集团的身份水平都差不多。

即便是集团领袖刘邦,也只不过是一介亭长,因此韩信自然心理落差就缓和了许多,这使他能够全神贯注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史记》载:“是立韩诸公子为韩王,项梁败死于定陶,成饹怀王。沛公遂引兵击阳城,故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既得信,以为韩将,遂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

而当韩信作为刘邦集团军事统帅大杀四方之后,整个战场的格局以及时代的发展脉络,也就开始逐渐清晰了。

不过韩信在取得辉煌个人成就之后,其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有点不思进取了。

韩信从之前的市井小贫民,一下子成为了西汉王朝的开国将军,甚至是刘邦把除了皇帝不能够给他的荣誉,基本上都给他了,他还能有什么额外的追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倘若再有所追求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是对汉高祖刘邦的大不敬了,我重用你,让你冲锋陷阵,屡立军功,王朝建立之后给你享用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还不知足吗?

这也算是韩信的识趣之处,不过也正是韩信开始不思进取,再加上西汉政权的逐步稳定,上场打仗,冲锋陷阵已经不是当时的主要任务,这使得刘邦也开始不太重视韩信了。

封侯拜相的韩信不知道功高震主

封侯拜相的韩信不知道功高震主

西汉建立之后,已经身兼最高爵位和封地的韩信,似乎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单纯的内心,似乎自己还是曾经和刘邦一起同舟共苦,共克时艰的好兄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曾经的小亭长如今已经成为了天下之主。

曾经的一介草民,也已经成为了封侯拜相的上层贵族,不过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恐怕要比他们各自的权势和地位变化更大。

西汉建立之后,作为异姓王的韩信,无论是从其军队威望,还是军事才能上都要超出刘邦不少,这能让刘邦的皇位坐的安稳吗?

再者说,当时中国进入封建君主专制时期也才不久,中央集权体制尚且不完善,一旦刘邦哪里惹到了韩信,一不高兴岂不是就要起兵造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即便韩信自己依旧单纯只是想和自己的好兄弟再续前缘,然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隔阂,却让二人再也回不去从前的光景了。

项羽势力刚刚被消灭,韩信便成为了刘邦最为忌惮的对象,尽管他也知道韩信或许不会对自己大不敬,但是他不能光为自己着想,他要为大汉的后世子孙着想。

而功高震主的观念,在韩信的脑海中一直得不到重视,以至于韩信在刘邦成为最高统治者之后,依旧改不了此前对刘邦的态度。

最终,在君臣之间的猜忌之下,韩信只得了却一生,饮恨而死,后人无不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