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过节,催婚已经成了黄河两岸,长江南北的传统曲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适婚年龄层的未婚男女们没有人没有经受过催婚军团的洗礼和摧残,导致大批未婚男女出现了各种身心不适。而与此同时,2020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单身人口已经超过2.6亿,也就是说5分之一的国民是单身。我国结婚率自2008年的8.27‰,逐年攀升至2013年的9.9‰,达到这一顶峰后,结婚率开始演绎“五连降”,降至2018年的 7.2‰,呈现逐年降低趋势。而离婚率却呈现几何倍数的攀升,2020年离婚率已经达到43.83%,也就是说有7对结婚,就有3对离婚,离婚早已从传统观念的“丢人”“家丑”“个人污点”变得司空见惯和正常。这是社会包容度和人口整体观念素质的提升。

是什么导致了当代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价值观的发展变化造成的。很多学者、甚至不少年长的尤其是单身人口的家长群体喜欢把原因归结为这一代年轻人“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但我在这里想替这些年轻人说几句。

中国改革开放从1979年开始,严格意义上说从这一年出生的人,都算是社会变革期的“试验品”,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开始出现剧烈的变动,而单身群体则以80、90为主要群体,这和他们生长在这个变动期是密不可分的。80、90们的父辈主要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而他们生活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架构。举个不太恰当但有效的例子:80、90的父母们生活在苏联,而80、90们生活在美国。美苏当年的矛盾是意识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矛盾,从某种层面说,80、90们和自己的父母们也有这种矛盾,但因为血缘和亲情,这种矛盾被柔和化和压抑化,但不能说它就消弥了,其结果就几类:一类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一类非常少);一类是父母干涉子女,子女接受干涉却绝不照办(这类是主流大多数);还有一类是子女反向干涉父母,父母面子上听但也绝不照办(这类是少数);还有最不好的一类是,互相不认可,互相指责,闹到无法收拾(这类是极少数)。

如果社会进步停滞,80、90们可以慢慢等待父辈的思维方式赶上来,转变过来,但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父辈前进的脚步放慢甚至停止,而子女们却为了不被淘汰必须紧跟时代洪流。

这就像父辈们当年8小时工作制、国家负担住房、医疗、教育甚至吃饭,所以他们更愿意让孩子们去这样的工作岗位,当今的中国这类工作只剩下公务员、大型国企央企等垄断行业。那必然有绝大部分年轻人无法进入这样的企业,他们只能去996享受“福报”,维持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自尊。

他们为了少花点钱,需要住在离上班的CBD\科技园很远的城乡结合部;他们为了少花点钱,可以天天重复吃一份能填饱肚子的便宜的却没什么营养的食物;他们为了少花点钱,可以放弃很多爱好,蜷缩在出租屋里看剧玩游戏;他们省下来的钱为了在这个不属于他的城市里买一套容身之地,没有这个容身之所,他们就根本不用去考虑结婚的事情,更不要提繁衍。而与收入不匹配的房价掏空了他们和他们原生家庭的6个钱包。有一部分人做到了,但你以为步入婚姻就万事大吉了吗?生儿育女、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看病、房屋贷款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要实打实的“经济基础”,说白了就是钱。

所以说女性结婚前和男人谈钱,没什么可指责的,光靠爱能当饭吃吗?一个男人没有钱,结了婚这些花钱的地方要用钱怎么办?而有多少男人靠自己微薄的收入能攒够这些钱?又有多少女性能找到能提供这些条件的男人?这让看不到希望的男男女女们,彻底放弃了进入婚姻的打算。

他们以自我心理阉割,自灭繁衍本能的方式,让这种看不到希望的人生就结束在自己这一代,不再生下后代来受自己受过的苦,这方面看,我并不觉得80、90们自私,反而觉得他们有内心的坚持。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肉身向这个世界进行抗议,致敬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