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器从康熙时期的开始创造,到雍正时的改进,再到乾隆早期的延续,它是清代宫廷最珍贵的皇家自用瓷。可为什么珐琅彩瓷器到乾隆中后期开始越来越衰落,甚至到清晚期几乎不再生产?
要知道这个答案,我们首先得了解清宫珐琅彩生产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精美的素胎白瓷。②所用彩料由西洋进口的或者是宫中自炼珐琅料。③由内务府造办处承接从设计画样到烧成的一切事宜,每一件都有具体的画师和艺匠负责烧制。④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提出修改意见,款式图样由皇帝钦定,烧成之后再送呈皇帝御览,合格后入专库贮藏。
上述四个条件,四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是珐琅彩。每件器物烧成之后都要呈皇上过目,然后登记造册,定名入帐,成为皇家世代的财产配匣贮藏,配制何种木质的匣子,收藏在何处的库房,皇帝都有具体的安排。
珐琅彩衰落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原因
从表面上看到的康乾盛世自乾隆中期以后已有从巅峰下滑的趋势了,实际上国库财力枯竭,捉襟见肘,钱局曾一度缺铜铸钱,铜价猛涨,而不得不动用宫中大件的铜胎珐琅器以及雍正朝内府留下的大量铜活字交钱局铸币。可见当时的经济已在下滑趋势。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宫中的奢侈之风也必然受到影响,珐琅彩造价昂贵、费工费时,珐琅作银两紧缺,宫廷可能无力再大肆承担更多的珐琅彩制作,生产条件每况愈下,各方面都难以维系,最终完全地衰落。
二、素胎质量下滑
清宫珐琅彩瓷从研究成功到烧造,不同于其它官窑御制瓷统一在景德镇官窑作坊烧造,而是在景德镇烧造出上好素胎后,再运到清宫造办处进行绘画上釉烧造。
清宫珐琅彩瓷从雍正帝开始要求素胎:白润坚质,胎薄如纸,为了达到素胎白润坚质,当时负责督办此项的唐英年更是深入窑厂,与窑工同食息三年,专心研究才掌握了素胎技艺。
而据清宫档案记载,从乾隆六年唐英年提任淮安关税职务不能亲临窑厂开始,景德镇提供的素胎质量就一再下滑,虽督窑官频频换人,但素胎质量仍没好转,到后期更是挑选不出好的素胎来制作珐琅彩。
三、技术全面垄断
清宫造珐琅彩瓷所用釉料康熙时期全用进口料,直到雍正时期研制出自产料后,开始采用进口与自产两种料,其自产料技术一直为清代宫廷掌握。清宫珐琅彩的绘画师由专师专画,只有宫廷才能提供各项高技艺画师。
也就是要烧造好珐琅彩,首先需要上好的素胎,其次是专职的画师,再加上进口釉料与宫廷才有的自产料,再结合高超的烧造技艺才能完成,从以上可看出珐琅彩瓷的烧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能成。一旦宫廷失去了对此御用秘玩的全力扶持,它的绝妙技术也随之全面地失传了。
四、粉彩的发明和兴起
其三,雍正时期发明了以玻璃白打底的粉彩瓷器,彩绘效果可以与珐琅彩相媲美,造价比珐琅彩低,而且可以成批在景德镇御窑厂生产,让其很快的取代了珐琅彩市场。一经出现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引导彩瓷发展的新潮流,让其很快的取代了珐琅彩市场。以上几个原因,就是清代宫廷珐琅彩瓷到乾隆中后期衰落的原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