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部历时三年才拍摄完成的纪录片,在央视一经播出便好评不断,以至于到了今天,它的豆瓣评分依然高达9.4。

这部纪录片的女主角被胡适誉为是中国的一代才女,也许你并不曾深入了解过她,但你一定听过她的那句“你是人间四月天”

是的,她就是那个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女子——林徽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她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著作傍身;

作为一个“民国女神”,诗人徐志摩、哲学泰斗金岳霖和建筑学家梁思成都倾心于她。

不过,她还有另一个更值得被记住的身份——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那么这个身份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答案不算长,我准备用一部纪录片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要从她的父亲开始讲起。

林徽因的父亲名叫林长民,是写下著名的“与妻书”的革命志士林觉民的哥哥,也是一个政治家。

想通过从政开启中国立宪政体的林父,与发起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可谓是志同道合,两人也因此成为了密友。

梁启超的长子便是本片的男主角——梁思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政见,林长民和梁启超在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上也出奇地一致——他们都希望儿女能够成为中西合璧的新型知识分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促发者之一的林长民便辞去了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带着爱女林徽因踏上了旅欧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截图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的见识,让林徽因确定了建筑是她一生要从事的事业。

一年半以后,父女俩回到了北平。

过了不久,梁思成前来拜访。彼时的他连建筑学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听完林徽因的解释,他凭着对绘画的喜爱也决定要选学建筑。

梁林两家门当户对,来往密切,有意结为儿女亲家的父辈就建议他们赴美留学,希望二人能在共同的学习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以决定终身大事。

1924年,23岁的梁思成和20岁的林徽因一同来到了美国建筑学最好的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思成的课程作业,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建筑系繁重的课业和重复的绘图练习,梁思成曾在信中向父亲抱怨过,“每天都只是做画图纸这些无用功。”

幸得梁启超的及时劝慰,再加上在宾大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里的所见所感,梁思成才逐渐将考古确定为自己致志的方向。

而因不收女生只得转学美术的林徽因则几乎选修了建筑系所有的课程,还成了建筑系学生的助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林二人在宾大

向左滑动查看林徽因宾大毕业照

1927年,梁思成顺利完成学业,拿到了宾大的建筑学硕士学位,林徽因也从美术系毕业。

毕业后的梁思成又申请到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系统学习了国外学者在中国建筑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林徽因也又到耶鲁大学的艺术学院学习了舞台布景艺术。

1928年,结束了留学生涯的二人也收获了爱情的果实,他们在加拿大的渥太华举办了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身着自己亲手缝制的唐代皇后婚衣

向左滑动查看1930年

梁林二人在国内补照的结婚照

婚礼过后,两人又按照父亲设计的路线开始了独特的蜜月旅行——考察欧洲的古典建筑:

“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妇俩归国后就去东北大学入了职,成为了东大建筑系仅有的两名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依照宾大的模式,创建了东大的建筑系课程体系,还增加了《中国宫室史》等课程,以期能实现“东西营造方法并重”的理想。

梁思成给建筑系写下了办学思想,林徽因为东大设计了校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的工作紧张而快乐,但东北的气候实在过于寒冷,到了1930年,肺病发作的林徽因不得不带着一岁的女儿(梁再冰)辞职回北平静养。梁思成也于次年离开东大,合家迁往北平。

而此时,他们那“像朋友一样的”爹爹林长民和“人生导师”般的父亲梁启超都已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东北在918事变中沦陷。

梁林昔日的同窗们创建了两个南北著名的建筑工程事务所,北平、上海、天津等城市也都活跃着中国建筑师的身影。

而梁思成却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从头开始研究中国建筑的历史,创建中国建筑学体系。

他梦想着写出一部中国建筑史,他要与时间赛跑,抢救中国古建。

这一切都源于父亲梁启超在他们留美期间寄去的一本神秘“天书”《营造法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营造/建”被视为“匠人之术”,施工要诀仅凭师徒口授,而这部北宋官定的《营造法式》却详细记录着中国古建的设计等内容。

可惜当时没人能看懂书里的意思,所以破译它,就是梁思成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从东北回到北平后,梁思成加入了一个以专门研究中国建筑为宗旨的私人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而有则例、有工匠、有建筑且近眼前的故宫便是那个完美的学习对象。

梁思成拿着书一点一点地对照实物请教了老匠人,才总算是入了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梁思成看来,研究古建筑就一定要去到实地进行调查测绘。所以营造学社在1932年的春天进行了第一次实地考察,地点就在距离北京不远的河北蓟县。

经过一番研究和鉴别,他们发现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重建时间其实是处于唐宋之间的,如此它便成了当时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手稿

这个发现不仅打破了日本学者对我国最古寿建筑的断言,对研究中国建筑的源流演变意义而非,还为梁思成解开“天书之谜” 打开了好几扇窗。

之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又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梁从诫),那首流传甚广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是林徽因在得子的喜悦中所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为该诗的发表时间

也就是在这一年,梁思成从一份日本考古学家有关中国的考古报告中知道了“应县木塔”的存在。如果它真的是唐宋之间的辽代木建筑,那将会是追溯中国建筑史的关键。

而林徽因“最初对于这应县木塔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热心,原因是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

1933年秋,梁思成终于来到了让他在洗脸、吃饭、走路时都念念不忘的应县木塔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应县的辽代木塔,说来容易,听来似乎也平淡无奇,值不得心多跳一下,眼睛睁大一分。但是西历1056到现在,算起来是整整的877年。古代完全木构的建筑物高到285尺,在中国也就剩下这一座,独一无二的应县佛宫寺塔了。"

几十种不同的斗拱、楼梯隔栏的图样、寺中的碑文……所有的这些都让他感到惊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梁思成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解谜之作”《清式营造则例》,林徽因撰写了第一章的绪论。

在梁思成为营造学社工作的期间,林徽因也常会跟着他和社员们一起去寻找古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考察汾阳灵严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6月,测绘山东滋阳兴隆寺塔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考察工作照

他们一路从北京天津到河南河北,再到山东山西……虽然也曾抱怨过旅途的艰辛,但每次一有新的发现,那些苦和累就都被抛到了脑后。

六年的时间里,营造学社在梁林夫妇的带领下共测绘整理了200多组分布在各地的建筑群、完成了1898张测绘图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随着中国社会对古物发掘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也开始有了进展,北平城里大批的古代建筑终于得到了维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维修顾问的梁林夫妇在祈年殿屋顶留影

但天不遂人愿,他们的抢救工作还没做完,无休止的战争和政治运动就已经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梁林一行人第三次进入山西,他们希望能在五台山找到唐构的身影。

佛光寺的发现让梁思成感到“咨嗟惊喜”——虽说它只有一层大殿,但却有着巨大且出檐深远的斗拱,任谁看了都会觉得这是来自千百年前的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殿内梁底的墨迹证实了它建于公元857年的身份,这让众人感到极度兴奋。可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就在五天前,“七七事变“爆发了。

同年九月,梁林一家逃离北平。他们从北平逃到长沙,又从长沙逃到昆明。

在逃亡途中,林徽因的肺炎发作了。逃到昆明后,梁思成也背痛了一年。又加上战时物价飞涨,生活困顿的他们已无力再去考察古建。

直到后来刘敦桢等四名营造学社的社员也逃到了昆明,中华基金会决定继续资助他们考察西南地区的古建,那是营造学社的最后一次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南古建考察历时半年,收获了一批研究中国建筑史的珍贵资料。但被寄存在天津英租界的外国银行地下保险库里的、营造学社往日的调研成果却被海河洪水给淹毁了。

这个噩耗来临时,梁林一家正忙着收拾行李准备再次逃亡,从未在孩子面前流过泪的梁思成当场就哭了起来。

1940年12月,他们准备离开昆明,前往四川李庄。梁思成因脚伤感染不得不留下治疗,林徽因就带着儿女先行出发。

他们和营造学社的剩余社员及其家眷一起住进了附近月亮田的一所农家院里。这一住,就是将近五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五年里,罹患肺结核的林徽因几乎都在病榻上度过的,而梁思成也被“逼”得不断解锁了静脉注射等多种生活技能。

之前遭水泡过的资料在学社社长朱启钤带人逐页翻晒、复制后被寄到了李庄。于是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把它们整理成册,并动笔撰写《中国建筑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年,梁思成又受教育委员会委托撰写了《中国雕塑史》

至于那本“天书”,他决定把里面晦涩的词句、术语都“翻译”成今人能读懂的话,把那些复杂的图样转化成现代通用的“工程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也没闲着,看了国外好友寄来的最新研究资料,她竟然都开始思考战后中国“廉租房”的建设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7月底,梁家终于结束流亡生活回到了北平,梁林二人着手创立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梁思成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的第一批院士。

同年12月的一个深夜,他们的朋友带着两名军人前来拜访。

原来解放北平的攻城计划还考虑到了要保护城里的著名建筑和文物古迹,感动万分的二人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注在了北平军事地图上,那就是后来的《北平重点文物图》

而此前(1945年),二人还曾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轰炸图上标出了日本京都和奈良的文化古迹。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还参与设计了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林徽因与病中的梁思成

讨论国徽设计图案

当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要拆毁许多文物、古建时,梁思成的心痛堪比挖肉剥皮:“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一块城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

林徽因更是拖着病体大声谴责已经是北京副市长的老同学吴晗:“你们拆掉的是八百年的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1955年4月1日,被肺病折磨了许多年的林徽因永远地离开了。

这个“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女子被葬于八宝山公墓,梁思成按之前的约定亲自为她设计了墓体,墓碑是她生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的汉白玉花环刻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来的那场政治运动中,梁林二人奋斗终生的古建研究更是遭受了严重的批判和破坏,而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学术成果得以幸免于难。

1972年,梁思成在北京逝世,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公墓的骨灰堂里,距离林徽因墓仅一步之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给这部纪录片打高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它足够真实。

在胡劲草导演看来,“历史就像是打碎了的瓷器。还原历史的真相就是将打碎的瓷器再一片片拼起来”,她所做的仅仅是在影像中还原了历史,记录了真实。

这部纪录片里的史实碎片来自于旧地(美国、日本等)重游、故交(费正清夫妇、清华建筑系师生等)重访和至亲(子女梁再冰和梁从诫)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片中,我们能听到的不再是谁的一面之词,我们能看到的是许多未曾公开过的照片、手稿、书信和古建筑的考察报告等音频影像资料。

虽然它的讲述没能尽善尽美尚有不足,但却已经把最真实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展现给了世人。

豆瓣网友 @Calvert说:“如果你喜欢中国古建筑,那么要看此片;如果你崇尚民国知识分子的气度,那么要看此片;如果你喜欢林徽因,喜欢梁思成,还是要看此片……”

是啊,当大家对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古建感到惊艳时,也请不要忘记“如果不是他们的话,我们就不会拥有这么多中国古代建筑样式的记录,它们就不复存在了。”

源: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