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世界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随后疯狂拓张,巅峰时,领土达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曾经的世界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然而历经一、二次世界大战的风雨沧桑,为了筹集战争军费,英国变卖了四分之一海外投资,外债高达37亿英镑,大量殖民地独立,曾经的荣光已经不复存在。在这养精蓄锐,修复战争创伤关键时间段,英国却协同美国参与了朝鲜战争。朝鲜半岛对英国可没有半点,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战略价值,为何英国不仅派兵仅次于美国,甚至大张旗鼓拉了几个盟友,究竟意图是什么?最后为何要与美国分道扬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已经逐渐成型,美国一转眼间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意图号令世界。与此同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崛起,开始有了与美国叫板的实力。大英帝国逐渐沦为二流强国,连欧洲最强地位也难以保住。为了争夺市场,苏联与英美的关系逐渐恶化,曾经一致对敌的盟友关系,已经不复存在。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访问美国期间,公然发表“铁幕演说”,号称欧洲大陆已经横贯在苏联的铁幕之下,对苏联进行大肆攻击。此时的英国已经蠢蠢欲动,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重建欧洲格局,而丘吉尔的演说,也道出了美国不便公开的主张,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其实就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场战争既突然又是必然,可以说是给英国一个“惊喜”,因为英国迫切需要一个筹码,与美国进行政治利益交换。那就是用英国支持美国的战争策略,来换取美国支持英国在马来亚,以及法国在越南进行的殖民战争。但同时英国也充满了担忧,美国会不会将战争扩大化?会不会导致美苏全面冲突?

来不及多想,6月26日,美国主导联合国安理会,以苏联缺席9赞成1弃权,通过了82号决议,谴责北朝鲜是入侵,是破坏和平的行为,而英国投了赞成的一票。82号决议其实是美国的一次试探,这项决议只是口头谴责没有任何实质行动,所以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英国政府虽然存在一点犹豫的,但仍然投了赞成的一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7日为了进一步拉拢英国,美国政府事先将杜鲁门的讲话稿交给英国,英国首相艾德礼急忙外交大臣贝文协商。最终两人达成共识,定下了英国应支持美国的基调,但前提条件是联合国的行动,应局限在朝鲜本土,尽可能使朝鲜战争本土化和有限化,这是英国的底线。随后在英国的支持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83号决议,该决议建议联合国各会员国,应该对南韩进行援助,来抵抗北朝鲜的武装进攻。7月7日又通过了84号决议,授权美国干涉朝鲜,并要求联合国成员国提供军事帮助。7月24日英国宣布,将派遣一个旅接受联合国指挥,并且召回二战老兵参战。30号英国首相又发表广播讲话,“美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至此英国与美国彻底捆绑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朝鲜半岛,随着美国的介入,北朝鲜完全无力抵抗开始节节败退,到了38线附近,38线是美苏划定的南北朝鲜分界线,如果越过38线将直接触碰苏联的底线,“联合国军”究竟该不该越过38线?最终英国还是下定了决心,全心全意支持美国,9月26日递交了一项八国提案,要求安理会授权联合国军突破38线,建立所谓“统一、独立、民主的朝鲜”,对此多国表示担忧,如印度总理就多次警告,越过38线将会导致中国出兵。但是英国经过几个月的舆论宣传,国内反战情绪已经得到缓解,约69%民意支持战争。而且英国政府自信地认为,“一个统一的朝鲜,中国不仅不会反对,还会欢迎英美消灭掉苏联的一个卫星国”,也就是说不会触碰英国“战争扩大化”的底线。于是10月7日在英国的带头下,联合国通过了这项决议。当天“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大军进入北朝鲜,然而此人气焰嚣张桀骜不驯,妄图“饮马鸭绿江”,中国的安全遭受直接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威胁中国毅然决定出兵,这彻底打乱了英国的计划,英国政府非常担忧英国在华利益会不会受损?中国会不会收复香港?鉴于此,英国首相艾德礼,在1950年12月与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谈时,提出他不同意用战争对付中国,同时要求美国应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以缓解与中国的关系。然而美国却要在侵略的路上越走越远,在志愿军手下频频败退的麦克阿瑟,公然叫嚣着要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海上封锁,甚至提出在中国大陆开辟第二战场。

对此英国坚决不同意,为了缓和与英国的关系,杜鲁门将麦克阿瑟撤职,然而此时美英关于朝鲜问题的分歧,已经不可调和。据战后统计美国在朝鲜战场花费了3410亿美元,投入近40万兵力,其他装备资源不计其数。如此大的投入却在志愿军手下不讨好,面子上过不去,所以美国始终坚持要对朝鲜实行冒险政策。1951年5月18日,在美国的提议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禁运的决议。而这项决议突破了英国“要求朝鲜战争本土化、有限化”的底线,直接损害了英国的利益,注定了英国与美国只能分道扬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1951年是英国大选之年,朝鲜战争成为了英国党派之争的焦点。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公然抨击,英国首相艾德礼没有完成对人民的承诺,“创造一个进步和平的世界”,反而将英国拖入了战争的深渊。同时英国在朝鲜战场,付出远大于收获,如王牌部队“特洛斯特营”被歼灭,国民的反战情绪也空前高涨,在这种背景下艾德里也不得不屈服,“仅凭武力不能维护和平”。

1951年10月25日,丘吉尔在大选中击败艾德礼,重新当选英国首相,他彻底抛弃了战争政策,积极地推动朝鲜停战,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争吵。仿佛英国成为了世界的和平使者,然而无论是前期支持美国,还是后期与美国分道扬镳,归根结底不过是为了“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