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时,对于停战一事,中美两国基本达成共识,但就在停战协议马上就要达成的时候,韩国总统李承晚突然宣布拒绝和谈,当时他放出了一句狠话,一句能让大多数人惊掉下巴的狠话:即使没有联合国军,韩军自己也要跟中朝军队打下去。
看到这句话,相信大家的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一定是:李承晚是疯了吗?
如果将前提设定为李承晚没疯,让大家解释李承晚为什么说出这句话,相信大多数人的解释都会是:李承晚不过是做做样子,想在美国那里骗些好处,这些不过是一种谈判技巧罢了。
但事实上,至少有两件事可以肯定:第一,李承晚没疯;第二,李承晚或许有向美国要好处的想法,但是他不同意停战,绝不仅仅是做做样子,要点好处。
1953年6月18日,李承晚违反双方达成的共识,强行将韩军控制的1万余年北朝鲜不愿被遣返的战俘编入韩军序列,此举等于直接向中朝以及美国宣布:我不谈了,而且,我已经做好了作战(甚至是独立作战)的准备。
李承晚
这也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的作战双方其实主要是在志愿军与韩军之间进行的原因。金城战役的结局我们知道,志愿军打败韩军,让李承晚接受了停战协议(但李承晚始终没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从金城战役到最终签署停战协议,我们必须知道两件事,第一,李承晚心有不甘,他虽然承认失败,但是在内心中他并没有被彻底打服,他仍然认为韩军有与志愿军交手的实力;第二,金城战役志愿军赢得并不十分轻松。
金城战役虽然艰难,但志愿军赢了,而在之前,志愿军吃韩军亏的例子也不少,1952年10月,38军准备进攻由韩第9师防御的白马高地,虽然战前因为叛徒情报泄露,但是以前期韩军“一触即溃”的性格,即使对方提前获知情报,韩军也断不可能挡住志愿军,何况是一个师对一个军,更何况那是“万岁军”38军,但这次战役的结果是38军发动了28次冲锋,却没能拿下白马高地,6000余名志愿军战士牺牲或负伤,韩第9师阵亡3500余人,但是,却未退一步。
让我志愿军38军吃亏的韩第9师,后来被称为白马师
这些战役是不是让大家与大家脑海中负责逃跑和搞笑的韩军形象有所不同呢?
事实上,在朝鲜战争前期与后期,韩军的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甚至给人的感觉,这根本就是两支军队。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能让战斗力在不到两年内如此快速的提升,韩军究竟凭的是什么?
散兵游勇到正规军
朝鲜战争初期,韩军战斗力确实十分“感人”,别说志愿军,就是与北朝鲜军队接触,也常常一触即溃,美军与志愿军都加入战斗后,韩军在志愿军面前完全就是插标卖首,某种意义上讲,志愿军对韩军不能算战争,简直是屠杀。
但是任何时候,人总是要想办法活下去的,战斗力不行的韩军于是在逃跑上“下了功夫”,甚至出现过美军想把韩军留下当炮灰,自己开溜,但是最后却出现了韩军后撤退,却跑到美军前头的神奇操作。
那时的韩军虽然拿着较为先进的武器,但是几乎算不上是一支军队,更像是一群散兵游勇,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很简单:缺乏训练。
朝鲜战争前中期,韩军大多都是被临时征调的民夫,这些前些天还在地里干活的人,在被征集入伍后,常常只接受10天的军事训练然后就被投入战场,这样的军队,在对于技术需求极高的现代战争中,的确只能充当炮灰。
当然,不想到炮灰就快点跑,反正第3次战役打完后,美军都兵败如山倒,逃跑不丢人。
而内心无比高傲的麦克阿瑟在认识到他预想中的“美军对志愿军的屠杀”已经不可能实现后,开始陷入一种怎么说呢?差不多是崩溃的状态,一方面他扬言要上原子弹,以50多颗原子弹封锁鸭绿江(但事实上美国当时没有那么多原子弹)。另一方面,他又极其瞧不起韩军,觉得韩军烂泥扶不上墙,但是当时溃败的美军士气上又比韩军好到哪去呢?
喜欢叼着一支老玉米烟斗的麦克阿瑟确实创造了辉煌,但朝鲜战场上也确实被志愿军打懵了
这里说出题外话,麦克阿瑟这种状态是一种典型的失败者的状态,什么都不想干,还瞧不起别人,大家无论在任何时候,千万不能学那时的麦克阿瑟,这是状态与自杀没多大区别了。
所以无论麦克阿瑟之前对日本的战争以及战后改造日本中做得多好,在朝鲜半岛上,陷入这种状态的麦克阿瑟注定失败,美国如果不换帅,估计“联合国军”很快就得撤到日本了。
但是,美军换帅,新上任的李奇微却是个极其务实的家伙,他的状态与麦克阿瑟正好相反,他的态度是:遇上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尽管李奇微给志愿军带来的麻烦最多,但是彭老总对李奇微评价却很高(李奇微对彭老总评价也很高,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英雄相惜吧)。
说李奇微务实,大家应该想到的是李奇微仔细研究志愿军3次进攻作战后,发现志愿军发起的3次战役都历时8天,他推测这是由于志愿军后勤补给的限制,于是推测出志愿军只能发动“礼拜攻势”。并以一种叫“磁性战术”(大意就是美军在志愿军发动攻击的前几天主动后撤,但只保持30公里左右的距离,因为这是志愿军一夜急行军的极限距离,然后在志愿军攻势达到第7天时开始反攻)的方式与志愿军作战,这种战术地区给志愿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也促使战争逐渐从运动战转向阵地战。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李奇微还干了一件对战争有重大影响的事就是:对韩军进行大规模的正规军事训练。
“韩军之父”范弗里特
美军对韩军进行正规军事化训练是从1951年6月开始的,此时,朝鲜战争的大规模运动战阶段已经结束,由于此前的5次战役对美军造成巨大伤亡,虽然美军也在国内重新征集老兵上战场,但显然,这种做法并不划算,对于极端务实的李奇微来说,他需要更加高效,代价更小的方案,于是,大规模提升韩军战斗力的计划就呼之欲出了。
对韩军进行训练的重任交到了美第八集团军指挥官范弗里特手中,韩军正是在范弗里特的一系列操作下,战斗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所以很多人称范弗里特为“韩军之父”。
范弗里特目标明确:要打造一支既忠于美军,又有一定战斗力的韩军。
“韩军之父”范弗里特
美军对韩军的训练原则是:如果没有能力训练全部韩军,就先从军官和士官开始,因为这些接受过训练的军官和士官可以再去教普通士兵,1951年9月,首批150名韩军军官和士官前往美国接受训练,由于效果较好,这个数字后来上升至2000名。
而同年10月,对于韩军普通士兵的训练也开始了,当年首批入伍的1万名韩国陆军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军事训练。
此时的朝鲜战场上的双方,虽然大规模运动战已经结束,但是此时双方仍处于交战状态,一部分部队仍在第一线作战,范弗里特的原则是要将交战第一线的韩军轮流撤换下来接受为期9周的军事训练。
除了对韩军进行系统军事训练,范弗里特干的第二件事就是尽量强化韩军的后勤保障系统,后勤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韩军以前不重视后勤,所以战斗稍微打久点,韩军不战自溃。
在范佛里特的要求下,韩军的后勤部队大幅扩充,战争结束时竟然达到7万余人,为了保障后勤,范弗里特也提升了韩军的伙食,之前韩军伙食只是盐水煮豆芽就饭团,韩军经常抱怨连下饭的咸菜和辣椒都没有,而范弗里特从美国运来大量罐头,这大幅改善的韩军士兵的营养水平。
同时改善的还有韩军的武器,之前的韩军虽然轻武器向美军看齐,但是严重缺乏火炮,而在范弗里特的推动下,标准105毫米口径榴弹炮以及威力更大的155毫米口径榴弹炮开始大规模装备韩军,韩军的火力明显提升。
范弗里特从训练、后勤、火力三个方面强化韩军的战斗力,这是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但是同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整治韩军内部的腐败问题。
为提升韩军战斗力,范弗里特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从这个角度上讲,称范弗里特为韩军之父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在范弗里特的一套组合拳下,韩军战斗力的确有了较大的提升,其战斗技巧和战斗意志都与战争前期天壤之别,志愿军如果轻敌冒进,有时也会吃韩军的亏。
韩军的问题
战斗力提升后的韩军的确在一些战役上表现不俗,有些时候,甚至比美军更难缠(韩军比美军更敢拼命)。
但是韩军同样有着明显的问题,首先,韩军作战时极其死板,当战场情况改变时,时常不能随机应变,改变战斗方案。
其次,韩军对美军的依赖很大,单纯的韩军若没有美军的空中支持,实力就会大打折扣,更不要说韩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也大部分来自美军了。
所以,韩军的战斗力是真实可靠的吗?只要稍加分析,大家就会发现:不是的,训练、后勤、火力这三个提升韩军总体战斗力的因素中,只有训练后韩军军事素质提升这一个因素是韩军自己掌握的,而其他两个方面都攥在美军手里,美军只要想收回,就能收回。
韩军在战场上的死板表现其实也与其依赖美军有着巨大关系,因为之前的作战计划是韩美双方共同制定的,一旦改变作战计划,在新计划中,美军的支援可能不能及时到来,这种局面对韩军来说是十分可怕的。
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为什么白马战役中韩军表现极好,而在金城战役中,韩军前期表现一般,后期也只能说稍有起色。答案就在韩美之间关系上。
白马山战役
白马战役韩美利益一致,韩军要做的只是按照原来的既定计划阻击38军,而美军也会给韩军足够的支援,而到了金城战役,美军想和谈,李承晚却不想,美军在战役开始时,站在一边看着韩军打,韩军自己虽然也给志愿军造成了一些小小的麻烦,但也只是小小的麻烦而已。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李承晚为什么在金城战役前认为只靠韩军就能将战争进行下去,而金门战役后,则接受了韩军难以独自面对志愿军的事实,其实,说到底,韩军是将韩国陆军+美国空军+美国后勤所创作的战斗力全都算在了自己头上,这给了李承晚虚幻的强大感。
但无论如何,韩军的战斗力在朝鲜战争前后确实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提升,这是毫无疑问的,韩军的军事素质在朝鲜战争后有了一个较明显的提升,其战斗技巧可以达到正规军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较高水平,至于由武器装备和后勤问题造成的差距,这考验的是综合国力,这方面的追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短短几年就能补得上的。
一切问题都是组织效率的问题
韩军因为经过系统军事训练并重视后勤保障后,从一支弱旅变成了一支有着不俗战斗力的部队,但如果我们仅仅因此得出结论:系统军事训练和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是提升战斗力的关键,那么,这是一些非常正确的废话,根本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去说,我们要讨论的是,韩军以及一切军队战斗力提升说到底提升的是什么?
答案是明确的:组织效率。
为什么军队正规军队比散兵游勇作战能力强多了,是因为单个士兵比单个的散兵游勇战斗力强大很多吗?显然不是,二者真正差的是组织形式的效率高低,军队是一种高效的作战组织,而散兵游勇只是低效的作战组织,一旦开战,高效注定屠杀低效。
对了,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常识,大家认为古代战争中,大规模杀伤发生在什么阶段?按照直觉是不是认为发生在两军乱战的时候?
但答案是否定的,通常情况下,两军对战阶段的杀伤只占整场战斗中杀伤的3成,而7成左右的杀伤其实是发生在一方溃败之后。
两军交战之时,双方都是军队,都是有组织的,高效的作战机器,这个时候造成的杀伤是有限的,但是当一方溃败之后,情况马上变为有组织的高效作战机器对没有组织的低效的散兵游勇的屠杀,这时的杀伤效率就会变得极高。
畅销书《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提出:自7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从生理上讲,人类并未取得大的实质性的变化,换句话说,现在的智人与7万年前的智人相比,生理上并无二致,而造成现代智人与远古智人之间出现如此之大的差距的原因就是:相较于远古智人,现代智人的组织效率大幅提高了。
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回答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一战而起?
因为战争是最为暴烈的一种人类活动,为了赢得战争,人们会想方设法地调动一切资源,为了赢得战争,人们必须选择更加高效的协作方式从事更多活动。
在之前讨论韩军战斗力的时候,我们提到,后勤保障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意义重大,而且越是现代化战争越是如此。
于是,一场战争就要考验两种组织效率,第一种是战场上的组织效率,而另一种则是国家的后勤保障的组织效率,显然美军在战场上的组织效率不及志愿军,但是后勤保障这方面的效率强于志愿军。
志愿军以更加高效的作战方式弥补后勤运转效率不及美军的劣势
一些国家能够一战而起的原因就是战斗强迫这个国家提升了国家的整体组织效率,战场上提升了人员间的组织效率,而后勤上提升了生产效率,而这种国家整体组织效率的提升对于战后这个国家走向崛起至关重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大国打小国怎么看怎么赢,但是打上才知道死得很惨,原因就是大国的入侵把小国的组织效率潜力全都给逼出来了,很多大国的衰落也是因为发动了一场不该发动的战争,这些大国发动这些战争前通常十分轻率,认为自己必胜无疑,但他们却没有把战争可能带来的他国组织效率提高计算进去。这也是古人说“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原因,你这个大国可能只是为了耀武扬威而去入侵人家小国,人家可是生死之战,那对于双方组织效率的调动能力是完全没得比的。
大航海时代到来后,很多传统内陆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应对来自海洋强国的威胁,其实答案很简单,面对海洋强国的入侵,大陆国家只要坚持不投降,一直打下去,最终大多可以取得胜利,因为海洋强国之所以能够“在船上架上几门炮就能侵略一个国家”靠的就是海洋强国的组织效率更高,而一旦战事一开,为了赢得战争,大陆国家的组织效率一定会逐渐提升,当大陆国家的组织效率提升到接近海洋强国时,战争就会变得有利于大陆国家,因为海洋强国入侵需要计算成本,一旦成本高于收益他们就会放弃。
说到这,我们又可以再看一下,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国人争论的一个问题:面对日本(海洋强国),中国(大陆国家)害怕的是蚕食还是鲸吞?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这样的大陆国家不怕鲸吞,怕的是蚕食。
清政府就是典型的被蚕食的例子,打一次败仗就求和割地赔款签条约,这一仗导致国家组织效率提升了吗?没有,还是老样子,然后等列强消化掉这次抢到的土地再打另一仗,循环往复,大陆国家如果陷入这个循环那就完了。
当然值得庆幸的是大清国时代的中国毕竟没被列强彻底蚕食掉,而我们的邻居: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印度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英国对印度的侵略经历了300年,经过百年的一步步蚕食,最终彻底殖民印度,这简直是海洋国家征服大陆国家的教科书式的案例。
印度人在浑浑噩噩中被英国人逐步殖民,期间印度人也有抵抗,但这些抵抗是各自为战和低效的,不足以掀翻英国人高效的殖民行动。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招魂”是说的那句话:“英国鬼说,他们死于傲慢与偏见,中国鬼说,他们死于漫不经心和满不在乎。”
这句话与这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那句“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形成了一种呼应。祖先留给我们的东亚大陆上最大的一片的适合农耕的土地让我们很早就能依靠农业发展出不错的文明,但是也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安逸,因为只要搞农业就不会饿死,进取心这种东西确实看似没有必要,农业社会的社会组织效率存在天花板,而我们的祖先很快就接触到了这个天花板,然后再难突破,这是馈赠,也是诅咒。
近代以来,海洋强国社会组织效率普遍高于大陆强国,但其实他们也是被逼的,因为如果还保持那种低效的行为方式,残酷的大海会把他们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
以农业为绝对主要生产方式的大陆农业国们时常会陷入一种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的状态,于是,面对组织效率更高的海洋强国,他们在安逸中死去,印度这样成了英国殖民地。
而现在时代变了,世界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中国也在战火洗礼和世界贸易竞争中不断前进,但这个庚子年,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都在增加,贫富差距急速拉大,“内卷化”的诅咒笼罩在绝大多数人的头顶,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试着去寻求破局,去想办法提升组织或者仅仅是自己的效率,不要刻意去追求安逸,因为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安逸的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