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000多件毛主席遗物被移交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保存。

这些遗物中,有象征重要历史时刻的物品,例如赴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的手表;也有毛主席生前的生活用品,例如穿了几十年、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以及毛泽东家庭生活账单、菜谱;也有一些与毛主席生前有关的艺术作品,比如“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的龙钮大印。

毛主席本人是书法大家,一生酷爱书画、印章这类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作品。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也是藏书大家,而收藏书的同时,也会收藏一些印章,印章除了工作使用,很多是用来盖在藏书和书法作品上,藏书盖上了“毛泽东印”,方便归类,也方便识别避免丢失,而书法作品盖章则是我国千百年来留下的传统。

毛主席印章的工作用途更是非常之多,比如被广泛知晓的最早的“毛泽东印”,是出现在1929年3月13日主席签署的筹款公函上;还有1936年为了筹集资金向广大民众“借钱”,发行债券时使用的印章。这类印章的作用,主要表明毛主席认可债券的发行,承诺债券上关于利息、偿还时间等标注事项的有效性。

毛主席最喜欢的印章中,有两个就是书画大师齐白石所赠送的。

建国后毛主席进入北京,结识了书画大师齐白石,齐白石乃是湖南湘潭人。毛主席遇见齐白石是他乡遇故知,二人又都热衷于书法,故而一见如故。

齐白石有两大绝技,作画和刻章,木匠出身的他正是在刻章时被徐悲鸿发现。徐悲鸿在齐白石未成大名时见到了齐白石的作品,对自己的学生说“此人成就他日必超越我”。

齐白石非常仰慕毛主席。1949年在参加过一次周总理举办的宴会后,得知毛主席喜爱印章,十分用心地用阴阳文刻写了“毛泽东印”两方印章,用宣纸包好,托人送到中南海。除了印章,齐白石更是曾以“传家宝”相赠。

毛主席不仅诗词享誉中外,一手气势磅礴的毛笔字也伴随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全中国。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爱用毛笔,故与砚终身为伴。而齐白石作为大书画家,笔墨纸砚更是吃饭的家伙,所以对砚台也是颇有研究。

齐白石收藏生前收藏了一方青石雕花砚,长26厘米,大头15厘米,小头14厘米,厚2厘米,配有楠木砚盒。本来齐白石打算把这方砚作为传家宝,留给子孙。后来齐白石遇到了同乡的毛主席,颇有好砚配好笔,宝剑赠英雄之意,便把砚送给了毛主席。

而毛主席对齐白石这样的人民艺术家也很敬重,了解到齐白石老人喜欢喝酒,毛主席便在收到齐白石赠送的印章之后,设宴款待这位老艺术家。

毛主席感谢齐白石赠画,齐白石一杯酒下肚,欲讨回

齐白石幼年家贫,只读了半年书,又因为身体瘦弱,家里人认为他不能种地,所以让他学木匠,希望能够以手艺谋生。不短不长的木匠生涯里,齐白石接触了绘画,并逐渐朝着艺术大师的方向发展。长期生活于社会下层,让他对旧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当他靠着书画得到一定名气后,有人推荐他给慈禧太后专门作画,被他拒绝了,又有人愿意花钱给他在清朝捐个小官当当,他也拒绝了;1940年时,日军已经占领北京长达四年,但齐白石不惧淫威,为反抗日寇及汉奸的骚扰索画,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1944年,刚满80岁的齐白石不惧严寒,拒绝使用汉奸给他专配的煤炭……

1946年,齐白石100幅画,卖得一捆“法币”,用小车推着这笔钱去买10袋面粉,结果钱不够。

……

所以当1949年北平解放,毛主席进入北京之后,已经快90岁的齐白石简直喜出望外,他已经郁闷了快一个世纪了。新中国成立,老人家喝酒也能多喝几杯了,用杜甫的话说,简直就是“白日放歌须纵酒”。

85岁的齐白石,经历了太多太多,他非常明白新的中国与旧的中国有着天壤之别。

这位不愿意给慈禧作画,不愿意给清朝当官,宁愿拖着老迈身躯也不愿意使用汉奸政府的煤炭的老人,在1949年的春天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用阴阳文刻写了“毛泽东印”两方印章,用宣纸包好,托人送到中南海。

毛主席收到后,深为喜爱。所有喜欢书法,喜欢作诗,喜欢藏书的人,无一不喜欢印章。为了感谢齐白石,毛主席便在中南海设下宴席,请大文豪郭沫若作陪,答谢白石老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自然免不了一阵寒暄。席间,毛主席端起一杯酒,向老人微笑着说:“刚才请老人家喝酒,是感谢您为我治印,这一杯,是感谢您为我作画。”

白石老人不禁一怔,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疑惑道:“我何时为主席作过画?”

“喝了酒,您就晓得了,”毛主席说道。

齐白石虽然已经86岁了,但喝起酒来还是不含糊,他本来就爱喝酒,加上看到新中国的新气象心情也好,当即就举起酒杯,道:

“干!”

然后一饮而尽。

毛主席笑着让秘书把画拿过来:“让我们的画家亲自鉴定一下。”

很快,秘书就取来一幅画。只见画中一棵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树上落着一群毛绒绒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憨厚的老牛,老牛正侧着脑袋望着小鸟出神。这幅画构图别致,颇有意境。

一幅全绫装裱的纵幅国画!

齐白石大惊!

“主席,这幅画说什么都不能给您!”齐白石说道,“如果您喜欢这种风格,我回去之后,马上再给您画一幅!”

齐白石连传家宝都愿意宝剑赠英雄,为什么一幅画不舍得呢?

原来,这幅画虽然确实是他送给毛主席的,但绝非他的本意。

齐白石有个习惯,赠人印章时会用一些没有用的宣纸包起来,这些宣纸通常不会用好纸,基本都是用过的。

而毛主席挂出来的这幅画,就是齐白石平时练笔所用的“废品”。齐白石赠送毛主席青石方印时,注意力都集中在“毛泽东印”这几个字上了,根本没在意包装。

而包装纸就是毛主席刚刚拿出来的这幅画!

齐白石又见毛主席居然装裱得如此精美,深深感到不安,毕竟怎么能以废品赠人呢?

毛主席:最喜欢的就是它!

毛主席见齐白石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笑着对他说:“我喜欢的,就是这一幅嘛!”

随后转头问一旁的郭沫若:“诗人同志,您对这件精品有何评价呀?”

郭沫若端详了一会道:“鸟儿们交头接耳,似是在相互诉说梦中佳境;老牛嘛,有几分矜持,定是在偷听人家的情话!画得好!”

毛主席接着说:“而且笔墨颇具气势。你看,这一笔,从牛头至牛背到牛尾,一笔勾出,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

此时的齐白石哪里还坐得住,自己一幅“废品”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而且还是毛主席和当世大文豪一起赞美。齐白石赶紧说道:“主席,千万不要再夸奖了,请让我把它带回去,不出3天,我重画一幅……”

毛主席道:“大可不必,吃虾,喝酒!”

老人急了,毕竟自己的画被毛主席收藏了可是件大事,载入历史的作品岂能不用心思,他腾地一下站起来,一甩长长的胡须说道:“主席再不应允,我可要抢了!”

闻此言,郭沫若用身体挡住了画。

“且慢!”主席一挥大手,说道:“没看见画上标有本人的名字嘛!快快与我松手。”

“你的名字?”郭沫若和齐白石都惊讶了。

“考古专家也考不出吗?”毛主席朝着郭沫若说道:“请问,白老画的什么树?李子树画得茂盛吗?”

郭沫若据实回答:“茂盛”。

“李树画得很茂盛——这不是敝人之名讳吗?”毛主席问郭沫若。

郭沫若恍然大悟:“妙哉啊,妙哉啊!”

齐白石一时间不明白,便问道:“李子树画得很茂盛,为什么会是主席的名字呢?”

郭沫若对齐白石解释道:“解放军决定撤离延安时,主席面对将要离开的延安说,离开者,得胜也。于是主席就取了化名—李得胜,后来果然得胜。所以主席对这一姓名十分喜爱。”

齐白石恍然大悟:“怪不得主席的两位女儿取名李敏、李讷呀。这画果然有点意思,劳驾二位在卷首上赏赐几个字如何?

毛主席就根据苏轼《评草书》中的一句“我书意造本无法”在画上题下“丹青意造本无法”,意思是作品创作有偶然性。毛主席题字之后,邀请郭沫若题字。郭老就根据陆游的诗歌,改了一句“画圣胸中常有诗”题在画上,与毛主席上联对仗。

齐白石大喜,把画作当成宝贝,收回了家中。

“李得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1947年到1948年,胡宗南对陕北展开所谓的“重点进攻”,他率领30万国民党部队攻打延安。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毛主席和中央决定撤离延安,转移到陕北与胡宗南长期作战。

从战略意义上讲,放弃延安确实是取得胜利所必须的。正如毛主席所说,自己在延安当时除了几个窑洞,还是自己挖的,就没别的了,就送给胡宗南了。反观胡宗南占领延安之后,就多了一个包袱,他被自己的同僚们不断吹捧,导致不得不重兵防守延安,不断被解放军少数兵力牵着鼻子走。

解放军在撤离延安的途中,为了保密,中央军委化名“昆仑纵队”,毛泽东也取了一个化名“李德胜”,用他老人家的话说,其意义就是,中国人民理应得胜,除此之外,文学底蕴深厚的毛主席,还玩起了谐音,把“李得胜”三个字读成“离得胜”,意为“离开延安,取得胜利”。

而当时周恩来受此启发,亦以自己当时较长的胡子为姓,取名“胡必成”,意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必定成功”。

放弃延安不仅让胡宗南背上了大包袱,也起到了麻痹胡宗南军的作用,得意忘形的胡宗南一度想要把延安改名为“胡宗南县”,可惜没等南京批文下来,他就被解放军打跑了。而毛主席当时所希望的胜利,不久后果然到来了……

毛主席十分喜欢这个名字,加之为了保护孩子,转战陕北的过程中,主席把他的两个女儿的姓氏改为“李”,即李讷和李敏。

1949年毛主席进入北京的前不久,他还在陕北,两年时间里大家一直亲切地称他为“李得胜同志”。所以当毛主席看到齐白石的画作时,被其中郁郁葱葱的李树启发,很快就想到了“李得胜”这个很有意义的名字,颇有感触之间,故而非常喜欢这幅本是“废品”的画作。

齐白石这幅《李得胜》,后来去哪了?

1950年,徐悲鸿担任中央美院院长,聘请齐白石为名誉教授。而齐白石老人一生特别喜欢饮酒,年过九旬照饮不误,其一生创作了《醉饮图》、《盗瓮图》等许多与饮酒有关的画作,如今在拍卖行的价格均已经超过千万。

1955年政府考虑到齐白石居住的跨车胡同窄小不便居住,便拨出专款给他买了一座旧王府宅院修葺一新,齐白石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方便,在周总理的关心下,又住回了自己的跨车胡同。

回想过去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齐白石多次拒绝历届政府官方的优厚待遇,而在新中国他欣然接受安排,便可以知道这位老人对新中国的浓厚感情。

50年代以后,已经超过86岁的齐白石因为心情舒畅,迎来了创作的第二春,大批新作问世。

不过那幅有“李得胜”之意的画,在1957年齐白石去世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岁月蹉跎,画作很遗憾的遗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