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同你的国家吗?现而今,我们常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捍卫本国的利益是每个公民自觉担负的基本责任,而“此生无悔如华夏”的宣言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
如今的我们爱国也爱同胞,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达到了古来未有的高度。这种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自人类文明迈入现代化以后,“民族国家”便在意识与实践上取代了早期的部落统治与寡头政治,成为世界各民族进行组织建设的全新共同体。
然而,由于各国文明演进的趋向不同,对国家认同感的认识与建设也有着高低先后之别。
于中国而言,在抗日战争中,为了团结全国,形成全民族抗战而与日方进行的民心争夺战是中国国家认同感形成的重要一环。
一、民众国家观念淡薄,对抗战救国漠不关心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与“民族国家”四字先天不合。在根深蒂固的封建体制中,人们见惯了的是朝代更迭而不是国家兴亡。
因此,在甲午战争前,流淌在民众心中的主要是“王朝认同”而不是“国家认同”,所谓遗老遗少,就是对前朝高度认同而不承认当朝统治者的遗民。
这种有王朝无国家的固有观念一直持续到甲午战败以后,维新变法开始,才在外来思想的传入与精英国人救亡图存的奔走中有所好转。
但先有“国”后有“家”的国家观念辗转至民国成立也只局限于精英阶层之中。陈独秀就在其自传中回忆到:
“我生长了20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
社会精英如此,穷乡僻壤的底层民众自然更为不堪。民国成立初期,在河北保定的乡下,当地农民居然穿着明代的服饰,一直到1929年才知道“天下”已经是民国的了。
而日寇侵华,抗战爆发后,缺少国家认同的民众一度认为抗战“事不关己”,日军不是自己的敌人。
抗战中期,曾有人对华西大学、金陵大学 等高校工友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在问及 “抗战常识”时,在被调查的100人中,有28人不知道蒋委员长是谁,有15人不知道日本是我们的仇敌;再问及“你觉得中国这次抗战对吗?” 有3人说“ 不对”,有20人回答“无所谓”。
由此可见,尽管部分民众已经走出了传统的王朝认同,但陈旧落伍的国家观念,使他们对“侵华日军是我们的敌人”这一事实感到疑惑,无法为保卫国家主权而战。
这给国共两党求同存异而达成的全民族抗战蓝图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在此时,已然占领东三首的日寇却在借助伪满洲政权的力量给民众灌输错误的国家认同,以瓦解我国的抗争力量,形势十分紧急。
基于此,为了培养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国共两党与侵华日方在抗战战场的大后方展开了激烈的民心争夺战。
二、国家认同的培养:中日开展民心争夺战
彼时的抗战,除了在正面战场加大入侵力度外,日本为了瓦解中国的反击力量,还在后方发起了愚昧民心的“宣抚战”。
在日军侵华之始,日本方面就将这场罪恶之战披上一层“神圣”外衣,将之定性为抵抗欧美入侵、重建东洋文化的“道义之战”。
在虚伪的外衣下,为了加大自身统治中国的正当性,日本利用伪满洲政权大肆丑化国、共双方的抗日力量。
针对国民党,日军将国民政府的国旗、党徽悉数去除,禁悬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画像,大加渲染国民党唯英美是从。针对中共政权,直到抗战结束时,日军仍不断污蔑共产党 “残酷嗜杀”“荒淫无道”,反复强调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代言人,中共一旦成功中国将被“赤化”,将会“亡国灭种”。
此外,日方还成立了专以征服中国民心为主要任务的“宣抚班”。专职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宣传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
对于侵华日方的扭曲国家观念的灌输,国共双方都采取了相应对策与反制。
在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强调以“精神动员”凝聚民心,培养国家认同。1938年初,他令秘书陈布雷拟定《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贯彻“庐山谈话”中下达的战争动员令: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在南京陷落后,又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全国国民书》中,再次以其所谓的“民心”“主义”“革命精神”等对民众进行精神动员。
国民党这场以塑造“国家认同”为目标的国民精神总动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宣传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吸引了更多人投身到抗战救国的大潮中来,收效较好。
但由于国民党官僚主义盛行,贪污腐化严重,民众与政府关系紧张,空洞的精神动员无法持续贯彻,最终在国民政府一味的反动专制下没有达到预期。
相比于国民党略显空洞的“精神动员”,中共政权则把国家认同的建设上升到了战争的高度,强调抗日战争是中日双方展开的“以政治对政治、以军事对军事、以文化对文化的全面对抗”。
对此,朱德率先使用“宣传战”这一概念,与日方展开民心争夺,培养国家认同。
在整个抗战时期,在所有正面迎战的斗争历程中,中共始终高度重视后方的政治动员工作,不管何时何地,都要先进行大量的政治宣传和动员工作。
如在各抗日根据地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宣传教育,开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创办机关报刊、剧团等,利用一切形式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
以下是《晋察冀日报》( 1940 年 11 月 7 日以前称为《抗敌报》) 从 1937 年 12 月 11 日创刊起,不论遭遇多么严重的困难,始终坚持出版,所发表的数百篇社论成为鼓舞根据地抗日军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宁死不屈、坚决抗战的檄文和斗争号角。
此外,还创办了《晋察冀画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其目的就在于在抗日活动和斗争中,积极促进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抗战时期来华北访问的外国记者,对中共喜闻乐见、成效显著的抗战动员形式留下了极 其深刻的印象,他们声称“中国的戏剧已开始投入战争”。
中共广泛动员人民群众起来抗战,彻底扭转了华北抗战初期的败退局面。在文化上,中共提出要尽力广泛地争取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战争,极大地调动了中间势力的积极性,为夺取抗日胜利争取到了重要的政治砝码。
三、日方完败,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成型
相比与中共“扫荡式”的动员之下,日军在与八路军的宣传战中逐渐败相毕露,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客观的事实。 日军“笔部队”重要作家杉山平助无奈地感叹说:
“中国人的自尊心强大到令人惊叹的地步,在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时候,从老妈子到下人仆从,尽管表面上恭顺,内心里谁也瞧不起日本人,即使等到黄河水变清的时候,指望支那人从内心里向日本人屈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除了培养本民族的国家认同以外,中共还在宣传战中对日方军心进行反制。在抗战期间,八路军通过查看日军的信件、日记,与日军俘虏进行交流,得知大部分日军出身贫苦,来华作战多是由于受到日本军阀的欺骗或是强制性驱使。
对于此,八路军决心通过具有感染力的宣传品攻破日本士兵的心理防线,摧毁敌人为天皇进行“圣战”的谎言。随着八路军党瓦解日军工作的加强,日军反战厌战情绪日盛,逃亡、自杀、投诚事件日益增多。
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壕里,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空前高涨,保家卫国的呼声开始响彻大江南北,正义一方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四、结语
战争是塑造现代国家的黏合剂,也是考验公民对一个国家认同程度的试金石。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要想从军事上打败侵略者,就必须先在凝聚国家观念、重塑国家认同上占据不败之地。
很多人只看到抗日战争是一场硝烟弥漫的武力之战,很少注意到这更是一场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之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七七事变纪念活动77周年的讲话中强调: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抗日战争极大激发了中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而国家认同的高度形成,全力助推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向生死存亡的危境之地,促使国民救亡图存意识凝聚成为誓死抗敌的原动力。
现而今,于抗战中成型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早已深入人心,其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