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桥氤氲的晨光中,我不舍的,是百鸟朝鸣,壁瓦斑驳,是高杉和青苔,风撩起竹叶,簌簌而落的音带,香火继香火的阴翳,祠堂复祠堂的荣耀,这古镇曲折的梗概,原地转三圈,它前生我不知晓,它后世我不追悼,且做过客,剪束掠影浮光,寄给素年锦时。— 和顺老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9日,宜不负今日,单向日历如是书写。

疫情已经陪伴人们走过了2020年的三分之一,我和几个做定制旅行的朋友在微博发起了一个活动,无法出行的日子,你最想念哪一个地方的风景?

欢迎大家留言,我们为你的出行定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位旅客,欢迎搭乘希望号,本班列车由失望站经由旋律线开往终点站晨曦站,将沿途停靠:失望-痛苦-分裂-自省-领悟-觉醒-重生,预计四十分钟后到达终点晨曦站。

我听着这首歌回到腾冲和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法出行的日子,我还有回忆。

作家约翰·威廉斯在《奥古斯都》里写:“我是个诗人,但没有能力直接抵达任何东西”。我是个旅人,想要抵达这颗星球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分享给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和顺这座古镇至少要呆两天,一日浮生若梦,一日昨日重温。

声音四起的清晨,你想和这群飞鸟达成怎样的默契?

我热爱每一缕透过枝叶的光线,像极了命运的掌纹,它第一次那么温柔,让人忘记所有,只感受旅途的快意。我也热爱每一片长满青苔的砖瓦,它们像是光阴的乐手,泛着移动的光芒,潮湿第一次找到了它存在感,是恰到好处的锦上添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AY1漫无目的

DAY1漫无目的

和顺一点也不欢迎心事重重的旅人,或者在和顺你没法心事重重。

老街的青旅办理完入住,我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晃荡,属于我的旅行标配,晃荡,我爱极了这个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闲晃的起点是民宿,景色的过渡在野鸭湖,站在桥中央眺望远处,你会发现李根源先生描述的“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就跳跃在你眼前。

接着往前走,是半个小镇的仰视图,从东到西、民居环山而建,渐次递升,随后成千幢民居依山傍水而显。

从桥头走到桥尾,你可以选择对岸的依山小巷,也可以打劫传说中的祠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祠不止是离家漂泊的游子们回乡寻根的血脉圣殿,也是旅人们打开侨乡小镇的密码。

当我穿梭在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姓氏的宗祠中,就像历经一部漫长又曲折的时光电影,如今故事已很少人去深究了,唯有建筑,还在讲述着来龙去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AY2昨日重温

DAY2昨日重温

重温建筑,误入斑驳迷宫。在和顺你可以饱览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轻韵,也可以寻觅到东南亚,西方建筑的壁栏门框。

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着戏剧性的建筑风格,那些远走他乡的白丁之身在岁月流金中华丽转身为商贾大户,命运有时候就是此刻你离开,或者一切皆有可能。

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开宗建祠誉满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象最深刻的是刘氏宗祠,在这里可以寻找中国百家姓,里面陈列着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风格雅致,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颇为讲究。

内设的和顺茶馆里可品到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各色名茶,是小憩的好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寸氏祠堂是和顺的标志性建筑,我想任谁路过都会走进去。它融入了 南亚 和西方建筑设计的元素,处处显露着中西合璧的圆融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祠大门借鉴了罗马式拱门的建筑造型,门外两道月台和左右矗立的两个高大标杆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这里是我唯一拍视频的地方,下午三点的阳光打开它天然的光圈,我沿着镜头里的台阶一步步去揭开惊艳又陌生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温文化,拾起百家和往。过去很久了,我依旧能想起那天清晨雾气缭绕的湖面,独自迈过石桥,踏着火山石铺就的路面,走在晨光中,惬意悠然。

待雾气散去,湖面平和,屋落影绰,我迎山而上,笔挺落拓的杉木造就一座即兴迷宫,而我,不想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晨露打湿鞋子,耳边是清脆的鸟叫,我心知自己不在原始森林,我心知这是小镇的路上,恍恍惚惚中错觉横生,满目森绿。

竹影斑驳,油灯绰绰,在前往和顺小道的路上,元龙阁孤立山坡,这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若远观意境悠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巷子的转角处都可能偶遇文化的印迹。

百年历史的和顺图书馆前身是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扩建为图书馆,如今馆内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更有甚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被称为“在中国最美的乡村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小镇没有深宅大院,即使是豪门大户也不张扬,八大宗祠和睦相处,七座庙宇佛道儒共存;民居沿小河顺山势而建,不侵占良田;由于人多地少,建筑顺势而落,不刻意寻求坐南朝北,顺其自然;这些点点滴滴的讲究处处体现着“和”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旅人们最爱做的就是沿着小巷穿行在座座民居中,寻找地图上标示的百年建筑。

我用一天的时间走马观花,用一天的时间细细品味,属于和顺的小镇故事,没有雷同,绝无虚构,只需旅人放慢脚步,感受日和缱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童安

图片: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