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近千亿美元仪器设备,仅次于石油和半导体。其中,90%的高端仪器被国外公司垄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核磁共振仪为例,全世界只有德国布鲁克等少数几家公司能提供。

就是这家年营收只有20亿美元的德国公司,独占中国80%以上的市场,把北大拿捏得死死的。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冷冻电镜,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重要工具,全世界只有美国FEI、日本电子、日立能生产。国内连山寨版都造不出来。

稍微低端一点的扫描电镜,国产份额也不到10%。

质谱仪用于测量微观粒子的质量,目前基本依赖进口。高端的液质联用技术,则完全来自美国安捷伦、赛默飞等厂商。

因为国内不能生产,中国每年上万亿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60%用于进口设备。

被拿捏的远不止实验室。

在关乎14亿人健康的医院里,包括CT、核磁共振仪、大型X光机,几乎被GE、飞利浦和西门子(俗称GPS)三家垄断。

几年前,人民日报记者曾走访上百家企业,发现那里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几乎沦为“洋装备”的盛宴。

中国制造在西方的商场里,德日制造在中国的工厂里,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实验室里。

这样的调侃,多少令人尴尬。但真正让人后脊发凉的是:国外很小一个隐形冠军不供货,就能让中国科研停摆,让中国万亿产业瘫痪!

你以为这事只跟实验室有关?其实,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曾说过: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第一次看到了月球环形山,开启了近代天文学。上世纪60年代,扫描电镜的发明,让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提升至分子水平。

400年来,人类就是在科学仪器的不断改进中,发展出现代科技文明。

20世纪以来,6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使用自己设计的仪器,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东西。

科学仪器对科研水平的提升,最好的例证之一来自清华大学。

2013年之前,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在全球还没多大影响力。那之后,施一公团队采购了一批当时还不怎么流行的冷冻电镜,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冷冻电镜中心。

紧接着,清华仿佛开挂一般,频频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权威学术期刊上发文。

科技水平的提升,最终受益的是千行百业。

质谱仪最早是科学家用来测定原子和分子质量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用它来检测太空中的有机物。

如今,大到国家安全,小到食品、药物、环境……60%以上的行业,都依赖质谱仪进行监测和检测。

美国商务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仪器仪表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超过60%。

而就是如此重要的一个产业,我们却长期依赖进口,并因此处处受制于人。

2010年,华大基因从全球基因测序领域龙头企业——因美纳(Illumina)手中购入128台基因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

但紧接着,Illumina开始涨价。华大基因没办法,只好走上自研之路。

清华虽然建成全球最大的冷冻电镜中心,但设备全部从美国FEI进口。为了将价格砍到3000万元/台,施一公曾花两周时间,与对方讨价还价。

在被GPS设备垄断的大医院,一次PET-CT扫描,动辄上万元,老百姓苦不堪言。

但实际上,在许多高端仪器领域,我们一开始并不落后。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是人类观察微观世界的眼睛。

按结构和用途,电镜又分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前者看纳米级世界,后者看原子级尺度图像。

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制电镜,距离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镜的诞生不到30年。

1958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黄兰友和长春光机所的王大珩,联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透射电镜。

到70年代末,我国研制的透射电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此,还发行过纪念邮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途更广泛的质谱仪,我们同样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制。

1959年,北京分析仪器厂在前苏联援建下,开始生产质谱计,共生产数十台。60年代,南京工学院研制出四极质谱探漏仪。

此时,距离德国Paul教授申请专利,不到十年。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令人大跌眼镜。动荡十年不曾停歇的中国仪器行业,却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浪潮中土崩瓦解。

由于国企改制,许多历史悠久的国营企业被私有化。民企虽然体制灵活,但力量单薄。

旧的科研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就在这个空窗期,凶猛的外资巨头杀了进来。

在造不如买的影响下,国内开始全面引进技术。很多仪器厂被外资收购,队伍也散了。

与此同时,同样起步于50年代的日本仪器行业,因为一直坚持自主发展,孕育出日本电子、岛津、日立等行业巨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的结果就是:今天,当美、日、德等国的高端仪器横行中国时,国内再也找不到一家能够生产透射电镜的企业。

虽然2011年以后,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民企也开始初露锋芒,但这样的追赶,来得太迟了。

科学仪器是一个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极高的行业。

截至目前,中国一共有1000多家科学仪器厂,大部分产值低于1000万元。

而据美国化学会的数据,2018年全球科学仪器行业TOP 20,美国8家,欧洲7家,日本5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2009年,北京大学曾做过一个调研,结论是:

过去20年,我国科学仪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逐步拉大。

在科技产业奋力追赶、试图打破发达国家围追堵截的今天,尤其剧烈。科技战就要打响,我们却连手中的枪,都是对手造的。

中兴、华为事件,只是芯片禁售、断供,便已经让我们被动不已。将来有一天,如果科学仪器也被断供,谁来托起中国科技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