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普虫洞
提起"肚子里长蛔虫",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小朋友甚至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现在的人似乎很少出现长蛔虫的情况了,但在以前,尤其是80后、90后的小时候,基本每个小孩子都有长蛔虫和吃"宝塔糖"的经历。
?宝塔糖
人是怎么长"蛔虫"的
对蛔虫的研究其实开始得非常早,在1800年前,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蛔虫病,并用"乌梅丸方"缓解病情。
在以前,人们都以为人体内的蛔虫是食物腐败产生的,但在18世纪初,科学家通过解剖蛔虫、用显微镜观察,才发觉蛔虫也许是卵生的。
19世纪,很多科学家参与到"蛔虫在人体内活动"的研究中,有生物学家发现蛔虫卵在鸽子体内成长为成虫;
还有许多科学家为了证实"蛔虫是卵生"的观点,亲身上阵吞食蛔虫卵,并忍着不适作出实验研究,不得不说真的十分硬核,为了科学可以说是拼了。
蛔虫卵
吞食蛔虫卵的实验一直到20世纪都有科学家在实践,经过这些专家学者的努力,蛔虫在人体内的活动总算被确定了:
蛔虫卵污染粪便、食物,在人们接触或食用的时候,感染性虫卵就会进入体内定居、发育,从幼虫变为成虫。
进入人体的虫卵,大部分会被胃酸杀死,小部分会进入小肠。孵化后,幼虫会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过肝、右心、肺,在肺泡内发育。发育后,蛔虫又会经过小支气管、气管、咽喉部,回到肠道长成成虫。
长大的蛔虫还可以在体内活上1-2年的时间,从幼虫到成虫,无法无天的它们在人体内活动,带来营养不良、肚子痛等问题。
那么,人们是怎么对抗这些虫子的呢?
在我国,宋代时期的《颅囱经 · 杂症》记录了驱虫、
杀死蛔虫
的方法;19世纪,科学家在蛔蒿中发现了能够驱除蛔虫的化学物质"山道年"。不过,那时候的蛔虫药都很苦,于是一对在纽约创业的德国表兄弟就想到:我们可以把它变得甜一点。
接着,这对表兄弟就把山道年和糖料搭配起来,做成宝塔的形状,上市后大受欢迎。我国经历过21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人,也对
宝塔糖
非常熟悉。
在条件落后的地区,宝塔糖就像糖果一样,是童年的回忆之一。小时候肚子疼告诉家长,有些家长是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问诊后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也有的家长一看就知道自家娃长蛔虫了,翻出保管好的宝塔糖给孩子吃。
不过,虽然宝塔糖像糖果一样甜丝丝的,但它毕竟是药,不能胡乱吃,而是要按照规定的用量食用。想多吃的孩子,往往会被警告甚至训斥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只有小孩才会感染蛔虫,成年人也是有可能感染的,只是症状并不明显。
肚子长蛔虫之后,成年人会感到肚脐眼附近一阵一阵的疼,严重的话会疼到面色发黄、开始呕吐。想要确定病情,最好是去医院检查。
为什么现在的人很少听到"蛔虫"一词?
以前我们之所以熟悉"蛔虫"这个词,是因为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长了蛔虫,但现在长蛔虫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如今的人可能时不时感冒、拉肚子,但很少长蛔虫。
这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大家越来越注重
个人卫生
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干净。之前条件困难,很多人都是直接喝生水,生吃那些在被污染土壤里种出来的瓜果蔬菜;或者是接触了被虫卵污染的泥土后没把手洗干净,让蛔虫卵有可乘之机。
据了解,
蛔虫卵害怕高温
,一旦加热到55℃,15分钟就会死亡。而现在不管是农业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人们都更加注重卫生条件,不仅饭前便后洗手,也尽量吃全熟的食物,长蛔虫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
与此同时,"宝塔糖"也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一方面是因为医疗技术进步,市面上有了更多、更有效的驱虫药可供选择;而且孩子们如果想吃零食,也有许多商品能够挑选。
另一方面是因为需要宝塔糖的人越来越少,并且蛔蒿种植不易,人们就慢慢放弃了种植。
蛔蒿
对蛔虫的研究
古往今来,我国、国外的科学家都对蛔虫进行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包括驱虫药,还包含其他方面。
比如201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发布了一项研究,表示蛔虫身上的一种分子,能够对宿主的过敏反应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减少哮喘发作的几率。科学家们还发现,在那些寄生虫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国家,民众得哮喘的可能性比较低。
这项关于蛔虫的研究给哮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具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是一个思路和研究方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