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锐在广州开会时,被安排和彭德怀住在了一起,彭德怀在得知李锐是湖南平江人之后,显然想起了一些往事,他向李锐详细地讲了当年他领导平江起义的过程,在谈话的过程分钟,他还向李锐透露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就是他想编写一部战史。
对于彭德怀来说,军人是他一生的职业,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交给了军队,而他一生的成就也主要来源于战争。他打过北洋军阀,打过国军,打过日本的军队,也打过美军和“联合国军”。他从一个最普通的士兵开始,一路当到了共和国的元帅,他是我军中实战经验最为丰富的将军,也是成就最为辉煌的将军。
身为后辈,李锐对彭总是非常敬仰和尊重的,他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多处盛赞彭总,称其“完全不顾一己安危、局部利益,而完全、彻底服从全局”,“纯朴、自洁”、“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志洁行廉,为后人之楷模,可与日月争光”。
在谈到彭总的赤胆忠心,照顾大局时,李锐列举了彭总在红军初期的三件事作为例子:
首先第一件,留守井冈山。
那是1928年年末,彭德怀和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的部队——红五军前往井冈山,和红四军完成了会合。当时的湘赣两省的敌人正准备对井冈山展开新一轮的围剿,当时红四军缺衣少粮,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只好决定离开井冈山打到“白区”去,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但是,问题在于当时井冈山上还有上千的伤员和妇孺,他们不可能随主力部队一起行军,所以必须留下一支部队留守井冈山,前委的多次商讨后,最终决定让红五军来留守井冈山。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艰巨且危险的任务,红五军的绝大部分干部都不同意留下,他们觉得自己是来和红四军取得联络的,现在任务既然已经完成,就可以返回湘鄂赣边区了,没有必要替红四军留守井冈山。
大家都不同意留下,但此时彭德怀和滕代远站了出来,他们说服了大家,最终留了下来。当时的红五军只有七八百人,敌人的兵力却是两万多人,在如此巨大的悬殊下,彭德怀率部苦战了3个昼夜,最后不得不带着数百伤残战士展开突围。
当时天上下了大雪,雪有数尺高,彭总的干粮袋丢失了,但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整整两天粒米未进,饥寒交迫,几乎寸步难行,还得和敌人战斗,但是彭总说“枪声一响,自己的劲不止从哪而来的”,就这么强撑着走了出去。
第二件事是彭总反对一、三军团分家。
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开始之前,红三军团内部一些干部由于多来自平江、浏阳等地,所以他们倾向于红三军团不过赣江,一三军团分家,在赣江两侧各自发展。
当时的局势是,只有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联合起来,我们才有吃掉敌人一个整师的能力。彭总因此力主要反对地方主义,要以朱毛为旗帜集中统一领导红一、三军团。
他对部下说:有意见要等过了河再讨论,不能因为争议妨碍部队的行动,不能让一三军团分家。他的这一票在当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第一次反“围剿”以及后几次反“围剿”的胜败。
第三件事是是彭总在富田事变中的表现,他揭露伪造信,坚决拥护毛政委,拥护总前委,让红军避免了分裂的危险。
李锐形容彭总时,说彭总“一生不忘本,一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始终保持最朴素的阶级感情,这和他童年的苦难是生活分不开。”这些话也都是准确的。
彭总的童年,是在极度的贫穷和饥饿中度过的,彭总曾回忆过,当时大年初二,他的祖母就带着他和弟弟一起出去讨饭。他的弟弟只有3岁多,他的祖母已经70多岁,她拄着拐棍,白发苍苍地在寒风中行走。每次想到这些,坚硬如钢的彭总总会落泪……
彭总在自述中写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他的这些话实在令人动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