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
泡茶本是一件简单之事,简单得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智慧的中国人借茶来表现礼节,节气,意境,美学和思想。
茶道,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虽然中国的茶道也讲究诸多形式,但古代的茶家们却又多重精神而轻形式,借形式而觅精神,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余年,但在《新华词典》《辞海》等书中依然难寻踪迹。
小杏将用11篇文章来简单讨论中国的国粹——茶文化。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2.喝茶如喝胡辣汤?中国茶——大唐及以前
3.茶也可以拉花?中国茶——大宋
4.泡茶法从元明才开始?中国茶——元明
5.到底是极盛还是衰落?中国茶——大清
6.茶有哪些分类?中国茶——六类与四季
7.茶有什么分类?中国茶——散茶与团茶
8.繁复的茶具。中国茶——从材质分茶具
9.繁复的茶具。中国茶——茶具有哪些
9.表演一手?中国茶——茶艺
10.礼数要足。中国茶——茶礼
11.廉美和敬。中国茶——茶德
贰
喝茶如喝胡辣汤?中国茶——大唐及以前
01
神话时期——神农与茶
既言神话,那就没有证实之日,但有的是人们对历史的遐想和对祖先的崇拜。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句话出自《神农本草经》,一本假托“神农”之名,书成于汉的中医经典著作。陆羽也认为是神农首先使用了茶。
有两个广为流传的有关神农与茶的传说。其一: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查”和“茶”同音,民间就称这种食物为茶了。
其二:有一天,神农氏进山采药,翻山越岭。中午,烈日当空,神农不觉有些口干舌燥。神农便寻找水源,以解口渴之苦。忽然一片树叶飘到眼前,拾起一看,竟不知何物。
神农氏本就有乐于尝百草,这次当然不会错过。叶子清绿,还有一股清香。神农氏凭着丰富的经验,判定它应该无毒,便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竟是苦涩异常,却又清新无比。神农氏马上断定它是一种止渴提神的药,就将这种叶子命名为茶。
小杏认为这两个传说都有些许问题。不是质疑他们讲的故事有问题,质疑神话不够讲历史真实,跟质疑漫画不能像照片一样还原现场一样显得滑稽。
问题在于,唐以前茶不是“茶”,是“荼”。茶圣陆羽减一笔写作茶,茶字才得广泛使用(茶这个写法在陆羽之前是有的,但是少见。)荼,读tú,苦菜的意思,读shū,舒缓的的意思。如果用荼来代表茶的意思,吃着苦着一种苦的叶子,让人舒缓,造字显然非常恰当。然后随着后世用词的不断演化,荼与茶的意思逐渐分开,荼通假于茶,而仅常见于书法作品。这样来说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小杏斗胆认为将创造出“茶”这个字说成是神农时期,显然是不够严谨的。在写法上,显然应该是“荼”。当然也不排除在读音上“荼”字最初的读音就是chá,是茶这个字被造出来了,借走了chá,然后荼才读作其他音这个可能。又或者说“荼”在指“茶”的时候,就读chá,意思也与“茶”相同,即通假。总之这个问题有待商榷,需要交给专业的历史学,古汉语学的研究者来专门研究。
但无论怎么说,茶最早被人使用,追溯到神农氏,我们虽然无法求证,但是对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炎帝的崇拜和浓厚的文化认同是不言而喻的。
02
唐以前的有史时期
顾炎武曾道:“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传播开来。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而且也有史料可以作证巴蜀地区在商末周初就有茶的种植与使用。
西汉公元前59年,王褒在《僮约》中有:“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净具,已而盖藏”。表明西汉时,成都一带已经有饮茶的风气,还出现了专门用具,茶叶也已经商品化。
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茶陵县”,该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说明在汉朝,荆楚之地也已经出现了茶和饮茶的习俗。
三国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豪族。《荆州土记》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
北方豪族南渡西晋之后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的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表明此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张揖《广雅》说:当时主流的饮茶方法是“煮”,是先把茶叶碾压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成粉末,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煮出的茶成粥状,饮时连佐料一起喝下。这个时候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茶圣陆羽将这种煮出来的茶汤直接贬斥为“沟渠间弃水”。爱喝茶的小杏对这种胡辣汤式的茶也只能是敬而远之了。还有种是直接采茶生叶烹煮成羹汤,喝茶类似喝蔬茶汤,而且还是浓汤,此羹汤吴人称之为“茗粥”。看看这两种吃法,“吃茶”这个说法,就找到历史源头了。但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03
唐代的茶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有言道茶兴起于唐。唐以前的煮茶法不忍直视,唐有茶圣陆羽划时代创煎茶法,著有不朽《茶经》,茶兴于唐是无争议。
煎茶法从中唐陆羽开创之后,就广为流传,成为主流。但是煮茶依然流行,当然更多的是茗粥。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也还是有“胡辣汤”式煮茶。宋朝虽然点茶法是主流,但是煎茶法也流行。不过,宋这个很有讲头,下一篇文章全篇讲宋。
煎茶是怎么弄呢?经过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后把成细微颗粒的茶末,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在一沸的时候加点盐,舀出一瓢水尝尝味道,在二沸时投茶煮,在三沸时分饮。怎么分饮呢?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的沫饽。及时将沫饽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然后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五个茶盏中,每盏的茶饽要均匀,因为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沫饽。
《茶经》说:“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这个时候,人们意识到了水质对茶汤质量影响,不同沸水程度对茶汤质量的影响,不同材质的茶具对茶汤汤色和味道的影响等。这在《茶经》中都有体现。不仅如此,人们也才是真正地体验到茶的清香味道,把茶当做饮料来喝。
在杏树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