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也可以拉花?中国茶——大宋
泡茶本是一件简单之事,简单得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智慧的中国人借茶来表现礼节,节气,意境,美学和思想。
茶道,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虽然中国的茶道也讲究诸多形式,但古代的茶家们却又多重精神而轻形式,借形式而觅精神,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余年,但在《新华词典》《辞海》等书中依然难寻踪迹。
小杏将用11篇文章来简单讨论中国的国粹——茶文化。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2.喝茶如喝胡辣汤?中国茶——大唐及以前
3.茶也可以拉花?中国茶——大宋
4.泡茶法从元明才开始?中国茶——元明
5.到底是极盛还是衰落?中国茶——大清
6.茶有哪些分类?中国茶——六类与四季
7.茶有什么分类?中国茶——散茶与团茶
8.繁复的茶具。中国茶——从材质分茶具
9.繁复的茶具。中国茶——茶具有哪些
9.表演一手?中国茶——茶艺
10.礼数要足。中国茶——茶礼
11.廉美和敬。中国茶——茶德
叁
茶也可以拉花?中国茶——大宋
01
宋代茶行业的发展情况
小杏说,宋朝是封建中国时代商业文明的巅峰,应该是少有争议的。商业经济繁荣的宋,在文化事业和社会生活方面,也是站在一个山峰之上。从茶这个切口来看,宋的龙凤团茶绝对是贡茶里面最奢侈的茶之一,宋的点茶法也绝对是最复杂,装x属性最高的。
茶至到北宋,都属于奢侈品,一般人是喝不起茶的。而伴随着茶产区的不断开拓,商业的不断发展,北宋到南宋,茶逐渐走入寻常老百姓家中,这个时候就诞生出了“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
宋代大街小巷到处遍布着茶肆、茶坊。南宋的小市民们在茶肆一边品茗一边听书,还可以赌博。难怪他们会"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了。至于所谓分茶酒肆,那就是大酒店,分茶是下酒菜的意思。上层是高档消费区,下层是一般消费区。而门前悬挂红灯笼的以茶命名的酒肆,那就是色情场所了。若单称"分茶店",而无"酒"字,就是面食店了。
宋代饮料统称"凉水",茶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有单纯的茶饮,也有混合茶饮。宋人还以斗茶为乐,这个下文细说。
宋代还是我国茶叶种类最多的一个朝代,而据史料考证,龙井茶、武夷茶、普洱茶等,都发源于宋代。
对于读书人来说,在宋朝绝对是最舒服的享受。宋朝一方面科举录取率全封建历史中最高,一方面当官的工资巨高,而且还官多事少,可以天天划水。是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呀!举个例子,清官包拯每年光工资就高达2万贯,而当时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大概是40贯,首都的一所豪宅需要1万贯钱。包拯每年还有巨额的粮食、布匹等实物收入,还有2000亩朝廷给的土地。难怪他廉洁奉公,因为根本没有贪污的必要。
在大宋,官员们,商人们,地主们,读书人们,城市小市民们,大家都过着滋润的小日子。茶的制作工艺和饮茶技术达到最顶尖的水平,有关茶的文化和艺术作品的兴起,也是可以理解了。宋人能追求生活四艺(插花、点茶、焚香、挂画)也是可以理解了。
在这里挖个坑,宋的市民生活太丰富了,各种好吃的好喝的层出不穷,以后再说。
当然,这里也要客观的指出,宋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宋虽然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世俗社会,但是也必须承认底层农民(不包括富农)是不能算是寻常老百姓的。就像资本主义社会不把底层劳动人民当人一样。南宋的他们喝茶也不是不能喝,只是对他们来说去茶馆点杯茶喝可能就是大过节的享受吧。
02
点茶与斗茶
北宋与南宋前半期,饮茶以团茶、片茶(末茶,一种散茶,下文03版块有细讲)为主。宋一反唐爱金属茶具,瓷成了压倒一切的茶具材质。点茶法就是这一时代的主流。
所谓“点茶”是怎么操作的呢?宋朝人喝茶,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水与茶末交融,泛起泡沫,点好的茶汤上面就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
看似简单,实则内有乾坤。水太多,就无法水乳交融的,茶水表面就起不了白沫,称之为‘云脚散’。茶太多,茶汤表面浓稠如粥,茶水表面也起不了白沫,这叫做‘粥面聚’。最好的办法是将茶末放入兔毫盏,然后倒入少量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搅拌均匀。然后左手拿汤瓶,在一个点把水注入茶盏,右手拿茶筅,迅速旋转、打击、拂动茶汤,使它起汤花,也就是泡沫。一要调膏要匀,二要注水缓慢精准,落盏无声,三要茶筅旋转搅拌节奏有序,做到了你就是点茶中的高手,被苏轼称为“三昧手”了。而这个泡沫就有讲究了。
有钱人们喜欢斗茶。怎么斗?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茶品怎么斗?当然在那个泡沫上做文章。泡沫要细腻持久、要洁白如乳、要挂壁不破。汤色和水痕也可以斗。汤色越白越好。水痕就是看茶筅搅动形成的汤花是否会出现咬盏现象。所以他们斗茶喜欢用白茶。建窑生产的兔毫纹黑釉茶盏,是他们最爱的茶具,妥妥的物理外挂。这里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含铁量高达10%左右,呈黑色,有"铁胎"之称。黑白对照,就显得白啊。既然是竞赛游戏,那肯定也是有彩头的,嗯,俗称赌博。
行茶令呢,就是在斗茶品之余,大家还会以茶为令,吟诗作对,活跃氛围。
宋代文人雅士流行的“茶百戏”游戏,诗人李清照便是个其中的高手。所谓“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或“戏汤”。点茶高手们使汤花变得千姿百态,或动物,或鸟禽、或花朵。“禽兽鱼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须臾即散灭。”北宋第一点茶高手,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据说甚至能在茶面上绘制西湖山水!
宋式热茶好似卡布奇诺。 换成现代人,用这个泡沫写字画画,也不是不可以嘛。日本抹茶道就源自于宋代的点茶。
03
团茶与散茶
团茶是指挤压成块的茶,宋的龙团凤饼最为典型,现代的饼茶砖茶也是团茶。散茶是指一叶一叶散开的茶。当代除了沱茶、普洱茶以外,基本上都是散茶。团茶在唐朝以及北宋风靡全国,而散茶则在南宋取代了团茶的地位。
宋朝茶饼的优劣不仅看产地,后续制作,甚至后期保养也极为重要。顶级的龙茶和凤茶,至少要精心养十年以上,浓郁的茶香沉淀下来,以至于泡水十遍,茶香依旧回味无穷。
贡茶虽然精美,却满足不了宋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于是宋代朝廷允许民间自由种茶,但统一由国家收购,然后批发给商人,再由商人转手卖给民间。但这样一来,大多数茶农为利益驱动,只采摘那些粗粝发黄的下等茶叶,甚至掺上其他树叶来蒸造。掺假的官茶难以销售出去,只能不断囤积,直到烂仓库,到最后付之一炬。宋代朝廷想了各种办法来推销,比如把陈茶和新茶捆绑销售,弄得怨声载道。私茶的贩卖屡禁不止。
面对上述问题,朝廷只好开放通商,允许除福建地区以外茶区,商人可以直接到民间收购茶叶,仅向茶农和茶商收税。福建茶商依旧走高端路线,不能刺激下层消费。而江浙茶商则走低端路线,推出了工艺简单的散茶。散茶就是这样大规模走进市场的。
当时散茶又称草茶,是直接采下茶叶后以原形加工的茶,其饮用也简单得多。一类散茶在烘干之后会被研磨成粉,也就是所谓“末茶”,传到日本就变成了抹茶。这类茶同团茶一样,也可以来点茶。对于客人众多的茶馆,散茶无疑节省了许多成本。
随着散茶的热销,江浙茶商们推陈出新,冲击高端市场。在散茶的挑战下,风靡天下的团茶渐渐失去了市场,史称“南渡之后,茶渐不再研膏”。南宋的散茶完全压倒了团茶。以至于福建地区的茶坊也纷纷抛弃了自己昔日引以为傲的团茶,转而制作散茶来与江浙茶商抗衡。
宋代过分强调制茶技,追求工艺至极。在制茶技艺达到顶峰之时,反倒无技可施。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他们便将以龙脑为代表的各种香料,混入茶中。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有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后来朝廷也下达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这也是团茶没落的原因之一。
宋代的龙凤团茶制作过于精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南宋王朝也觉得贵。元代统治者又不喜欢精细委婉的茶文化,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品赏。及至朱元璋的天下安定之后,为维护政权稳定,体恤百姓,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诏罢造龙团,这龙凤团茶就走向末路;再经过数百年,连制作龙凤团茶的工艺都失传了。
团茶,带着团茶的茶道,只好远走日本了。
04
宋的茶文化反思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于是宫廷用茶就分了等级。赐茶成了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客至则啜茶,客去则啜汤,茶仪也已成礼制。
不爱朝政的艺术型皇帝宋徽宗著《大观茶论》,对于生产制茶,烹制和品质等各方面都有较详尽的论述。这本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专业!于是茶宴之风盛行,饮茶风俗更加迅速地普及于平民。他宋徽宗还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他还自创一种后人称之为“瘦金体”的书法字体。然后就。。。。。。靖康耻了。
“斗茶”“分茶”风靡于朝廷贵族、文人墨客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在平民百姓那里,也是一样。《东京梦华录》里面就有描述。开封的茶馆几乎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营业,甚至有的茶馆为吸引顾客,在室内引起了“仙洞、仙桥”等装饰。(是的,开元盛世都有宵禁,宋朝没有!)
这些做法显然偏离的茶的精神。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但茶艺却走向繁复、琐碎与奢侈,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
在杏树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