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百年的命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在这场战争中,最关键的就是海战。清王朝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寄予厚望,在中日海军实力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丁汝昌却带领北洋水师,惨败给了日本联合舰队,接着又在威海海战之中全军覆没。一直以来世人对丁汝昌评价都很高,说他是名将与爱国名人,丁汝昌固然是有气节,且受人尊敬的近代爱国将领,清朝在甲午海战中吞下苦果,根本原因也是因为腐朽的政治军事制度。但是北洋水师有如此悲惨的结局,作为甲午海战的关键人物丁汝昌,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他在黄海海战中指挥失误,不熟悉海战做出错误选择,与在威海海战中消极防守,不敢主动迎敌留守军港,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黄海海战损失过半
北洋舰队在丰岛之战受到小挫之后的一个月内,都未遇到日军,在1894年9月17日,双方主力才慢慢汇集遭遇。丁汝昌在报告中说:“十八日午初,遥见西南有烟东来,知是倭船······”一场影响世界新格局的海战就此打响。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表现英勇积极抗敌,在战争刚刚打响之时,定远舰的飞桥就被炮火震断,而在飞桥上望远的丁汝昌也被摔到甲板上受伤,丁汝昌轻伤不下火线,继续在甲板上指挥战斗,众部下也深受激励,士气大振越战越勇,终于杀出了重围,将日军赶出了战场。虽然日军落荒而逃,但北洋水师也受到了重创,参加此次海战的12艘战舰,几乎折损了一半,而且济远号与广甲号,竟然临阵脱逃。北洋水师纵使胜利,也胜得不太光彩。
中日海军实力相近
在此次海战中,北洋水师有12艘战舰,总排水量34466吨,比同是12艘战舰的日军,总排水量少了近万吨。而且北洋水师的的舰炮速度与航速,也都比不上日军战舰。但北洋水师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拥有5艘装甲舰,而日军只有3艘,同时拥有21厘米口径的火炮23门,比日军要多出12门。另外北洋水师还有2艘日军没有的鱼雷艇。只要在海战中指挥得当,将北洋水师的强大火力发挥出来,那么就不至于损失一半的战舰,要知道清政府砸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在组建之初可是全亚洲首屈一指的舰队。中日海军实力虽然算不上旗鼓相当,但也是各有所长,如果丁汝昌指挥得当,小代价胜出也是极有可能的事。连丁汝昌自己都说过,日舰航速炮速快,我舰火力强装甲厚,若是驰逐大洋明战,取胜不是问题,那么为何最后却遭到了重要的损失呢?
丁汝昌指挥错误阵型
黄海海战伊始,双方几乎同时发现了彼此,作为旗舰的定远舰,当即升起信号旗示警,并命令各舰准备战斗。当时丁汝昌下达了三条命令,第一舰型同一的战舰协同作战,第二始终以舰首迎敌保持位置,第三众舰在可能的范围内,随同旗舰一起运动。由于时间紧迫,北洋水师并未及时排出整齐的队形,刚排出“雁剪阵”的涣散阵型,海战就已经打响。其实这种布阵是一个失误,如果4艘航速快的战舰,单独组成一支游击队,可在作战中更加灵活主动。但是丁汝昌将来远、靖远、经远与致远,四条高航速战舰与其它舰船编在一起,不能够充分发挥它们灵活作用。对此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就曾专门作出批评,当作反面教材来教育学员。
错误阵型加错误战术导致惨重损失
除了阵法错误,北洋水师的战术也犯了致命错误,丁汝昌的一字横队战术,在地面作战中,也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海面作战讲究灵活机动,要将自身放在比较有利的位置上。随时注意分析着敌军的火力范围,从而采取最强大有效的火力攻击方式,给予敌方舰船打击。日本海军就时常演练此战术,他们讲究灵活机动,一眼就看穿了北洋舰队一字排开战术的弱点。丁汝昌要求诸舰围着定远舰一字排开,各自调整航速保持队形协同作战,同时向日舰发射火炮。但是这种阵型十分不利于发挥火力,因为射程较远,诸舰还不能集中发射,因此攻击能力受到大幅度减弱。在北洋水师的一字阵型尚未展开,日军就已经瞄准最外侧的超勇舰,与扬威舰开火。
而在北洋水师看穿日军意图,将主力战舰转向攻击日舰之时,因为要保持舰首向前,所以转弯的幅度变得很大,攻击力与攻击范围也随之减小。此时的日军已经掌控主动权,北洋水师的整体攻击力降到了最低的程度。由于缺乏大规模的演练与正确指挥,北洋舰队在刚开始就出现了混乱,各舰长意见不一,刘步蟾更是未经命令擅自向敌军开炮。在定远号被击中桅杆倒下之时,无法指挥,各舰船在四个小时内没有得到任何统一号令。日军抓住北洋舰队没有代理旗舰的弱点,靠着灵活的战术,先后击沉了超勇与扬威号,又对着四艘铁甲舰穷追猛打,使得北洋舰队大受其伤。可见丁汝昌在战斗中的表现,真是令人“不忍直视”,完全丧失了指挥官的作用,造成群龙无首的惨重后果。
旗语
退守威海消极防御
尽管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指挥失当,但若是重振旗鼓总结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战术,其实也能与日本舰队“掰掰腕子”。日军就也在黄海海战中,体会到了北洋舰队强大火力,对其开始有所忌惮。但是丁汝昌此后患上了“恐日症”,不敢再出海巡逻,生怕遇上了日本舰队。采取消极防守的方法,龟缩威海企图保住剩余的军舰,保全自己的名声,最后导致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实在令人痛心。黄海一战过后,丁汝昌留守威海,日军第二军从10月23日到11月6日,长达14天才完全登陆上了辽东半岛花园口。而丁汝昌不敢率军狙击敌军登陆,再次失去了作战良机。
坐实日军横行登陆
两日后日军占领大连湾,丁汝昌听闻令北洋舰队全部撤回威海,坐视日军在大连港横行。随后日军对旅顺发起攻击,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1月11日李鸿章致电丁汝昌:“旅顺紧急,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崩溃······”作为海军都督的丁汝昌,如果积极应战,定能阻止旅顺的惨祸,而他却是令北洋舰队停靠旅顺口,并没有给辽东守军提供任何援助,连李鸿章都气得“跳脚”。旅顺港失陷之后,日军便向着威海进发,在1895年1月22日,在荣成湾登陆并夺取了沿岸炮台。日军在北洋舰队的眼皮子底下成功登陆,北洋舰队近在咫尺,依然未做出任何抗击行为。当时日军登陆的舰船,有25艘之多,在日军行动之前,丁汝昌也料到了日军会在荣成湾登陆,但拥有30艘战舰的丁汝昌,还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日军。
大势已去炸沉战舰服药自杀
荣成湾的失守,标志着日军包抄了威海卫的陆军后防,接着又占领了威海南北岸炮台,彻底断送了丁汝昌,指望沿岸炮台阻击日军的愿望,至此北洋舰队被日军围困在了威海港之中。次日李鸿章建议丁汝昌退守烟台,而丁汝昌再次出昏招,表示要死守威海。掌握主动权的日军,其陆军与海军密切配合,明摆着要全歼北洋舰队。数日的苦战中,北洋舰队弹药耗尽,援军又相盼无望,覆灭之势已成注定,2月13日为了避免军舰落入日军之手,丁汝昌下令将定远号炸沉,接着又要炸沉其余战舰,但是将领们拒不执行,丁汝昌感到绝望,最后服用毒药而死,结束了他59岁的生命。北洋舰队也走上了末路,日本正式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
丁汝昌对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北洋水师在当时是一支比较先进的近代海军,在保卫清朝海疆上,还未发挥重要作用,就遭到了灭顶之灾,作为指挥官的丁汝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早在日军登陆花园口之时,作为一支海上机动舰队的北洋舰队,早应该先发制人,全力阻击日军。日军花了14天运送兵力与物资,丁汝昌竟然视而不见,导致了日军步步掌握战场先机。在黄海一战过后,他也没有总结经验教训,全指望着沿岸炮台保卫港口。丁汝昌的消极防御策略,导致北洋舰队没有积极参与海战,去主动发现、攻击敌人,也失去了自己作为海上军队的作用。在最后的大决战之中,丁汝昌还寄希望于朝廷增派援军,宁愿炸了战舰,也不冲出去和日军决一死战。在沿海炮台丢失之后,北洋水师已经注定,被全歼的悲惨结局。
尾声
丁汝昌也算个悲剧人物,造就他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清廷的腐败统治。原身为陆军将领的他,被委以重任统领海军,但他没有掌握海战的精髓,采取了一系列错误战术,导致了黄海海战中的惨重损失。在威海一战中,他消极抵抗死守港口,没有寻求积极的作战方式,最终导致了北洋舰队的一败涂地。无论如何,作为指挥官的丁汝昌,都甩不掉这个“锅”。但同时丁汝昌又不怕死,在黄海海战中摔伤后,依然坚守岗位指挥作战。在威海海战中,他宁愿自杀也不愿向日军投降,日军向他派送投降书后,丁汝昌说道:“余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已尽臣职”。所以丁汝昌是一位切实的爱国将领,他始终有一颗报效祖国不怕牺牲的热心。若是清廷委派一名精通海事的将领,也许北洋舰队可避免覆灭的命运,丁汝昌的悲惨结局,也不能全部怪自己。
【参考资料:《甲午中日战争》,《大东沟战事纪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