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共情”,很多育儿文章说,孩子哭了要共情,陪着孩子哭,这样孩子才不会形成哭闹的习惯。这个做法真的对吗?或者说,现在这样的孩子怎么样了?

我女儿就是这样的孩子,她现在7岁多了,情绪管理方面挺好的。

而且我发现她比身边同龄孩子更能“忍”一点,比如看到想要的东西不会缠着要买,愿意存钱自己买,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延迟满足能力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儿小时候哭我更多时候是抱她、哄她、陪她,等她平静了再沟通交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这样做得比较多。(婴幼儿,哭得厉害没法哄时,转移注意力也可以让他们平静下来。)

我还记得她3岁时,有一次要买饮料喝,我不同意,因为马上就要吃饭,喝了饮料就不怎么吃饭了。她在路边哭闹,我抱着她哭了近半小时。不过我也观察到,这半小时里她不是一直大哭,她也会观察我,看我的反应,我比较平和,她也不会大闹了。

孩子很多时候不是非要闹个什么结果,而是想确认爸爸妈妈是不是接纳他的,自己是不是还被爱着的。只要他的情绪有大人接住,他就会安心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一般是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她的接纳,如抱一抱,拍拍肩,摸摸头什么的,再哄一哄,讲讲道理,一般都能平息。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孩子刚出生时,情绪脑已经发育得很好,理智脑还很不完全。与情绪相关的脑区是杏仁体,孩子很小的时候,杏仁体的反应比较强烈,所以婴幼儿很容易哭。

理智脑,也就是控制、管理情绪的脑区是大脑前额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前额叶发育,杏仁体的反应趋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孩的大脑还有个特点,就是杏仁体与前额叶间有相互牵制关系,杏仁体在遇到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启动后会阻断和前额叶之间的神经通路的连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前额叶不工作了,大脑没办法调整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小孩哭起来了,完全收不住,怎么哄都没用。遇到这种比较激烈的情绪,我们大人就不要说什么了,给孩子一个拥抱,好好陪着,让他平静下来,他的大脑前额叶才能重新开始工作,这时候讲道理才有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儿阶段,孩子大脑发育飞快,是教孩子情绪管理的最好时期。除了接纳孩子的情绪,还要告诉他现在是怎么了,比如“你很生气”,“你很伤心”等等,将孩子的情绪说出来,帮助孩子用语音表达。

语言发展好的孩子,在情绪控制方面更好,因为语言受大脑前额叶管理。例如有的孩子生气了会说出来,有的就只会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哭闹的场面一般都不太好看,这时候还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发泄情绪。原则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损坏财物。

这个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不是说一定要孩子做到,而是我们的引导朝着这个方向。大人发起脾气也想骂人打人摔东西,所以不要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理性地发脾气。

我女儿有情绪时,她可以大哭大叫,撒泼打滚(小的时候),我还告诉她可以画出来,拿笔胡乱地画一通也是一种发泄,捶打玩偶也是个方法,总之尽量不要憋着。

她自己有时候会去看书转移注意力,或者把门一关,自己哭会儿,再写写画画,出门的时候会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了她的感受,还有对我的期望,我也会回她。

我发现亲子之间如果有情绪不愿交流,或者口头上容易起冲突,书面沟通是个好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是拒绝大人关注的。大概是四岁时起,女儿摔跤了,或者跟小朋友闹别扭了,我如果表达关心,她会很生气。她可能觉得大人的关注是对她情绪的不允许,也可能是因为长大了,不喜欢大人的打扰:我的情绪关你什么事!

这个时候我就会知趣地保持距离。跟孩子共情,也不要自作多情,要看当下的情况,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肩膀。共情应该是雪中送炭,不要弄巧成拙。著名心理学家约翰 戈特曼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有30%是充满共情的,孩子的未来就会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说一句,人的大脑前额叶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学会情绪管理是条漫漫长路(想想我们陪作业的情形),因此对孩子的情绪不要过于苛责。多理解,多包容,适当的时候冷处理,不热暴力,也不冷暴力,温暖多一点,孩子才会成为善解人意、张弛有度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