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什么分类?中国茶——散茶与团茶

泡茶本是一件简单之事,简单得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智慧的中国人借茶来表现礼节,节气,意境,美学和思想。

茶道,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虽然中国的茶道也讲究诸多形式,但古代的茶家们却又多重精神而轻形式,借形式而觅精神,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余年,但在《新华词典》《辞海》等书中依然难寻踪迹。

小杏将用11篇文章来简单讨论中国的国粹——茶文化。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1.中国茶——茶文化与茶道简述

2.喝茶如喝胡辣汤?中国茶——大唐及以前

3.茶也可以拉花?中国茶——大宋

4.泡茶法从元明才开始?中国茶——元明

5.到底是极盛还是衰落?中国茶——大清

6.茶有哪些分类?中国茶——六类与四季

7.茶有什么分类?中国茶——散茶团茶

8.繁复的茶具。中国茶——从材质分茶具

9.繁复的茶具。中国茶——茶具有哪些

9.表演一手?中国茶——茶艺

10.礼数要足。中国茶——茶礼

11.廉美和敬。中国茶——茶德

茶有什么分类?中国茶——散茶与团茶

01

散茶与散茶概述

团茶是制成时挤压成块的茶,现代的安化黑砖茶,普洱饼茶可以说是团茶,历史上最出名的绝对是龙凤团茶。散茶是制成之后一叶一叶散开的茶。当代的绝大部分茶都是散茶。

团茶和散茶是茶的分类之一。茶的分类有很多。《茶经》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这里,粗茶是用粗老的芽叶粗糙加工而成的茶,散茶是与粗茶相对的,由细嫩的芽叶制成的芽叶完整的茶,末茶是指是经捣碎烘干而呈碎末状的茶,而饼茶则是指压制成饼的茶。而在宋代又出现了片茶,元代出现了芽茶叶茶的说法。片茶约等于末茶。芽茶叶茶顾名思义,不用多讲。团茶跟饼茶是相近概念。明代有了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的分别。等到清朝青茶(乌龙茶)的出现,就标志着六大类茶齐全了。

关于这些东西,我前面的文章都有所讲述。这里其实更像是换个角度来讲述罢了。

02

团茶

团茶的起源我们无法考究。不过,在三国时期,张揖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我们虽然无法仅仅依靠这句话分析出这种茶完整的制作方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茶饼这样一个东西。人们在饮茶时,需要碾碎茶饼来使用。嗯,不过这个时候的煮茶法,说成是饮茶确实有点难为人。

最初,由于鲜茶没有经过很多的处理,导致制成的茶饼有很浓的青草味,为了去掉青草味,使茶鲜美又甘醇,古人们创造了蒸青法。到了唐代,人们饮用的饼茶大多数已是用蒸青制茶法加工的。《茶经》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陆羽还按色泽与外形,把茶饼分了8类,并且内涵高低之分。

曾经讲过,宋代的茶叶在生产技术方面是登峰造极的。采茶,洗茶,蒸茶,压黄,焙火,每一道工序都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贡茶的兴起,也促进了各种新的茶产品的诞生,研膏茶、腊面茶,龙团凤饼……北苑所进的茶,品色最多时竟达四千多种!龙团凤饼那是宋朝团茶精细制作的代表作啊。顶级的龙茶和凤茶,至少要精心养十年以上,浓郁的茶香沉淀下来,以至于泡水十遍,茶香依旧回味无穷。欧阳修是这么说的:“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03

散茶与末茶/片茶

散茶到底从那个时候就出现了,这个确实没人能确信。不过在唐朝得到了发展是可以肯定的。在宋朝散茶又称草茶,是直接采下茶叶后以原形加工的茶,其中一类散茶在烘干之后会被研磨成粉,也就是所谓“末茶”,传到日本就变成了抹茶。当然要说的是,蒸青这一加工法,在宋元已经是成熟而广泛使用的了。到了明代,炒青制法的日趋完善外加朱元璋罢贡团茶就让散茶成为绝对主流了。

对了炒青的代表作有西湖龙井、碧螺春,蒸青的代表作有玉露。龙井在宋朝其实就诞生了,也说明在宋朝其实炒青就存在了,不过技术不成熟罢了。之后蒸青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丧失了竞争力,不过在日本,蒸青法非常流行。

04

团茶与散茶的发展

团茶虽然精美,却满足不了宋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于是宋代朝廷允许民间自由种茶,但统一由国家收购,然后批发给商人,再由商人转手卖给民间。但这样一来,大多数茶农为利益驱动,只采摘那些粗粝发黄的下等茶叶,甚至掺上其他树叶来蒸造。掺假的官茶难以销售,只能不断囤积,直到烂仓库,到最后付之一炬。宋代朝廷想了各种办法来推销,比如把陈茶和新茶捆绑销售,结果弄得怨声载道。私茶的贩卖屡禁不止。

面对上述问题,朝廷只好开放通商,允许除福建地区以外茶区的商人可以直接到民间收购茶叶,仅向茶农和茶商收税。福建茶商继续走团茶的高端路线,不能刺激下层消费。而江浙茶商则走低端路线,推出了工艺简单的散茶。散茶就是这样大规模走进市场的。

末茶这种特殊的散茶同团茶一样,也可以来点茶(宋朝流行的饮茶法,在之前的文章讲过)。对于客人众多的茶馆,散茶无疑节省了许多成本。

随着散茶的热销,江浙茶商们推陈出新,推出高端散茶,冲击高端市场。在散茶的挑战下,风靡天下的团茶渐渐失去了市场,史称“南渡之后,茶渐不再研膏”。南宋的散茶完全压倒了团茶。以至于福建地区的茶坊也纷纷抛弃了自己昔日引以为傲的团茶,转而制作散茶来与江浙茶商抗衡。

到了明代,散茶已经成为绝对主流了。

宋代过分强调制茶技,追求工艺至极。当在制茶技艺达到顶峰之时,反倒无技可施。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有些人便将以龙脑为代表的各种香料,混入茶中。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有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后来朝廷也下达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这也是团茶没落的原因之一。

宋代的龙凤团茶制作过于精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南宋王朝也觉得贵。元代统治者又不喜欢精细委婉的茶文化,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品赏。及至朱元璋的天下安定之后,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诏罢造龙团,再经过数百年,连制作龙凤团茶的工艺都失传了。除了普洱等少数团茶,团茶已经见不到半点市场了。

团茶,带着蒸青的工艺,带着末茶的精细,带着点茶的手艺,一同远走日本了,现在人们将它称之为抹茶道。

在杏树下

素材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