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凡

在网上刷到一位北大妈妈的视频,她说,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就给孩子讲了一个理论叫“班级第十名理论”。

所谓“班级第十名理论”,讲的是在一项研究中,他们追踪班里学习成绩排名不同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的成就。结果发现,其中成就最高的不是第一名,反而是班级里第十名左右的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位北大妈妈给出的解释是:班级第十名左右的孩子大概率是那种比较聪明,兴趣又多,没有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学习上的孩子。

所以她说,这种在班级成绩排名第十名左右的孩子特别有潜力,将来的发展一般都是非常好的。

这位毕业于北大的妈妈,她的孩子当时在班级的成绩就是十名左右,从来没有进过前三名。自从孩子听了妈妈给他讲的这个理论,渐渐增强了自信心,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

可见,我们家长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如果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了,那还怎么要求孩子会给你一个更好的回报呢?

其实这个视频看到最后我却笑了。因为到最后,这位北大妈妈说,如果她的孩子在班级排名是倒数5名以内,或者是排在班级第1名,她都会分别换另一个理论去跟孩子讲,只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我不禁被这位北大妈妈的智慧所折服!毕业于北大的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果然有着与众不同的高度!

是的,理论是死的,道理是灵活的。我们父母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笑对挫折,增强面对世界的自信心而已。

01.成绩平平的孩子所处的困境

朋友的孩子小明上小学三年级了,从一年级至今,成绩在班级一直排在15名左右,是个标准的中等生。

无论父母怎样看着他学习,还是送他上课外辅导班,成绩都毫无起色,始终排在班级中游。

朋友为此非常着急。其实,不只是小明的父母,很多成绩平平中等生的父母都犯愁孩子的成绩。

这些孩子不仅成绩一般,就连平时在班级里各方面的表现,也很少受到老师和同学们重视,这导致他们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动力。

我们知道,在一个班级里,最能引起老师关注的学生,除了成绩好的,就是特别淘气的,再就是有特长的。

多数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成绩平平又没有什么特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有人直到毕业,都可能会被老师叫错名字。

这样的孩子在班级里没有存在感,通常性格也会有些内向和自卑,特别缺乏自信心。

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就可能让孩子长大后在心理方面留下缺憾。所以,这些平凡普通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如果我们能像北大妈妈一样,用一个“第十名理论”去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什么不借鉴一下呢?虽然它也许并没有多少值得推敲的科学道理作依据。

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孩子:你真的很棒,你很有潜力,你这样的考试成绩并没有什么可丢人的,也许将来你就是最棒的那个人!

只要家长可以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就会让孩子表现得更加出色,变得更加优秀,学习成绩也会逐渐提高。

02.如何帮中等生孩子找回自信?

只有帮中等生找回了自信,才会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才会提高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帮成绩平平的中等生找回自信呢?

1、多倾听,多鼓励,让孩子找到存在感。

心理治疗大师斯科特派克说:

如果我们倾听我们的孩子的专注程度和认真态度,就像听一个伟大的演讲家演讲一样,我们就等于赠予了孩子一件珍贵的礼物。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说话,同时要注意倾听。比如,我们可以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这样就会让孩子感觉和父母处在同样的高度,心里会觉得受到重视。

当孩子帮助父母洗碗、倒垃圾时,家长要及时夸奖,让孩子从一些小事上,找到存在感。

其实很多中等生之所以会变成班级里的“小透明”,很大原因是由于家长在生活中的细节和小事上,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所以,要想帮孩子找回自信,首先要帮孩子找到存在感。

2、包容孩子不足,寻找孩子长处,帮孩子找到自我认同感。

孩子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家长要包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认同孩子的努力和长处。

不要总用责备的语气质疑孩子。哪怕孩子一点小小的进步,家长都要加以鼓励。

比如,孩子摔倒后,不要马上紧张地跑过去抱起孩子,而要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让孩子不断突破自己。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改变自己,去迎合家长。要让孩子勇敢去做自己,不必随大流,学会自我认同。

懂得自我认同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爱自己,才会有强大的自信心,在集体生活中才能表现的更出色,学习也会更有积极性。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静待花开。

3、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爱好。

不管孩子选择哪种爱好去学习,家长都要支持他,并让孩子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学业繁重而让孩子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

电影《海蒂和爷爷》里面的克拉拉奶奶曾对小海蒂说:

“只要你认为这件事让你觉得快乐,那么你就去做。”

克拉拉奶奶的意思是,没人可以阻止我们自己内心快乐的想法。海蒂听了奶奶的话,终于找回最初的快乐。

要知道,这些爱好,不但会让孩子找到快乐,也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受益匪浅。

所以,如果孩子喜欢音乐,不喜欢画画,那就让他去学习音乐,不要强制他学画画。因为孩子只有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才会找到真的快乐,才会变得更加自信。

03.家长需要为孩子做些什么?

1、家长要降低预期,不去比较。

首先,家长不要给孩子强化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概念,也不要想着将来可以靠孩子打个“翻身仗”,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

望子成龙的思想每位父母都有,但是一定要结合实际,面对现实。毕竟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是少数,没有考上的也不一定就没有出息。

只有家长降低了自己的期望值,与孩子的程度保持一致,尊重孩子,不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才能减轻家长和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找回自信、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2、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意思是如果父母是条龙,那他们的孩子大概率也差不到哪里去。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是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关注自身成长的人,那么孩子就会从父母身上看到努力就会有回报,就会懂得快乐是从哪里来。

家长要通过身体力行,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奋斗目标,激发和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自信的源泉。

结语:

只要孩子身体是健康的,心态是阳光的,他生命的韵律就是自信而明快的,将来也会被社会所喜悦和接纳的。

所以,孩子成绩平平并不可怕,普普通通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家长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可以像北大妈妈一样,帮助孩子找回他们的自信,成就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