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明珠再次受到关注,主要原因是因为格力的业绩不太好。当年格力和美的的业绩差的不多,现在格力和美的已经差得很大了,差到什么水平呢?就差出去1900亿左右的市值,也就是说这个差距大到海尔和海信加在一起都没有1900亿。

那么大差距从哪来的呢?当然表面看我们是说,美的相对来说产品多元化,格力只有一个空调是它的主打产品。但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格力是相对集权的一个控制力很强的一个系统。而美的早已经实行了事业部制,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进一步去追问,为什么美的可以事业部制?而格力非得要强集权呢?
这就触及到一个本质的问题了,就是它的所有制是不同的。美的已经完成了交接班了,而且可以说是国内非常罕见的,不是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子女,而是交给了职业经理人(交给了方洪波)。这个交接相对很顺利,那么方洪波就可以放手去发展自己的事物,可以把更大的权力,下放给更多的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形成事业部制,还形成了大家共同繁荣的局面。

而反过来,格力迄今为止还是有股权的问题存在,因为它是传统上的老国企。虽然一直也在不断的改制,在调整,但是依然是有很强的国企味。
今天董明珠就是这样,如果你换了董明珠,格力可能就要大地震了。但是坏处在哪呢?如果你一个人要把权力全都集中在自己手里,你做一个产业,也就是说做空调还可以,但是其实家电的各个门类差异非常大。小家电卖法就和空调的卖法是截然不同的。你再加上卖冰箱,再卖其他东西就更不一样了,就造成了,因为格力必须得收权,不能放权,所以它就没有办法扩成事业部制,没有办法扩大规模。
但是如果你不收权,你要想扩成事业部制。我们讲现代企业管理有一个重要的规范,总经理离开企业会正常运营。事业部制就是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这恰恰是董明珠最忌讳的,因为如果能够自己离开格力照样能正常运营的话,自己八成就被调离了。所以董明珠只好把权力收在自己手里。
那么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坦白讲是非常不好解的。一方面董明珠的前任师傅-朱江洪,因为年龄到了就退休了,退休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格力后来的这些成就和他无关了。所以董明珠就会以前车为鉴,尽量的不要有这样的结局。

另一方面,现在确实也有一定的机会,就是珠海国资委也希望做改制,把自己拥有的股份尽量卖掉,因为实际上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还是两个企业。格力集团也有格力电器的股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格力集团里面拥有电器股份,大头也要卖掉,就15%的股份也要转让,这是珠海国资委的想法。
但是虽然只有15%,因为董明珠做的太出色了,这部分的钱董明珠自己一人掏不起。因为这15%股份值400亿人民币。那么久要有人来接盘,这个时候作为董明珠就必然要跟这个接盘侠去谈,你接盘的时候不能影响我的统治。所以你看这个局面就很微妙了,资本方进入了会不会反倒将来成为踢走董明珠的未来实际控制人呢?这是董明珠最害怕的。
经过多方考量,最后董明珠选择“张磊”(高瓴资本)。其实理论上讲,董明珠不应该选择他,因为他本身的目标就要做产业整合。但是张磊处处表现出来不会影响管理者的任何事情。
往往是第一代,第二代的创业级的管理者有很多事情做的是有灰色东西。在国际上我们称之为“利益冲突”。而董明珠做的很多事情里面恰恰埋了利益冲突的这个导火索。
举例来讲,张磊进入格力的时候,他不是自己高瓴资本直接进来的,他是在珠海先成立一个基金,再用珠海这基金去购买这15%的股份。但是在珠海基金里面可不只有张磊,而这基金里面还有董明珠的股份。这就麻烦了,董明珠和另一个投资人一起来收购自己公司里的国资部分。这时候董明珠是典型的利益冲突,因为她要承担两个角色,一个角色是我作为企业高管,我要负责选择谁是合格的投资人。另一方面我作为投资人,我应该和公司来谈判,如何获取更大的利益,如何能够控制公司。
所以这不是明显的矛盾了吗?所以这样的利益冲突。5年之内高瓴资本和董明珠会爆发。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如果这个矛盾能解决,对中国意义巨大,因为中国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在改革开放这40年里,有很多公司都是这样由非常出色的创始人把公司做大做强,但是公司的初始的性质是国资或者是叫街道企业,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等等。总之不是个人私企,这种时候等到做大了以后,因为所有权的冲突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尤其是小的时候还好谈,因为小的时候个人集资就有可能把它股权收购掉。反倒是那些没有解决股权问题就做大的企业,大到了像董明珠这样自己已经收购不起了,那未来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我们特别希望私企介入私人资本过程当中,能够和董明珠这样的创始级的企业家达成一致,能够形成一定的解决方式,因为这类解决方式可能对全中国的很多这样优秀的从国企做起来的企业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