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遗传的角度,或许会更好理解一些。
有人会惊讶说,遗传是生物学概念,属于物质层面的知识,孝道是文化的范畴,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难道精神层次的东西也能遗传吗?的确如此,精神的遗传问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传承”。
从遗传学解释孝道
中国有句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的基因往往决定孩子将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乞丐很难生养出帝王将相,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若是有的话,也只能是基因突变的概率问题,但是基因突变的概率比中彩票的机会还小。
起初,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同吃同住,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同,出则同行,入则同寝,在一起玩耍得不亦乐乎。直到史前600万到1000万年,人类的祖先觉得黑猩猩越来越无趣,才逐渐同它们分道扬镳,走向一条进化的道路。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单纯为了学习能够直立行走,人类就用了百万年的时间。在千万年的时间里,在无数次基因突变的过程中,才进化成现在的高等生物。
读到此处,你应该明白家族中出现基因突变的优秀成员概率有多微乎其微。
有些话绝非空穴来风,自古虎父无犬子,那些将门后人基本上也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你看历史上那些名将后人,基本上也都差不到哪去。北宋杨家将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也位列名将,岳飞的儿子岳云、岳雷、岳霖都是响当当的男子汉。由此可见,老子英雄儿好汉有一定的道理。
相反的案例也不少,五代十国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为了私人利益主动上门认爹,而且是比自己小十多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石敬瑭的儿子石重贵更逗,依然小心侍奉这位跟自己年龄相仿的“爷爷”。
不管怎么说,我只想证明一点:好的坏的都可以遗传,包括孝与不孝。
关于孝道能够遗传的问题,儒家孔子早就给我们解释过,《论语·学而》中是这样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那些对父母有孝心,对兄弟有呵护之心的人,很少会作出出格犯上的举动,孝心是一切仁爱的基础。不得不佩服孔子看人的独到眼光,简单两句话把孝心与人性的关系解释透彻。归根结底,没有孝心的人往往都是品行出现问题。一个品行有问题的人,他又怎么能教育出有修养的孩子。所以,他们家族一代一代与孝心分道扬镳。
好比基因突变的前提是原始苗木长势良好,一颗没有生长好的苗木,绝不可能基因突变成优质苗木。
社会关系是影响孝道遗传的根本
东西方社会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观点认为,个体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东方人则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也就是说,每个家庭都是缩小版的社会组织,任何社会组织必然存在上下级分层。
父母作为一家之主,在家庭中扮演上级的角色,是整个家庭的风向标,孩子自然是下级。孟子在《滕文公上》曾说过“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无论哪种社会组织,只要上级稍微表现出对某方面的喜好,下级必然会趋之若鹜,争相效仿。上司爱好打高尔夫,下属自然经常出入高尔夫球场;上司喜欢打麻将,下属也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牌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生存,为了保持步调一致,甚至为了使自己显得合群而已。
说到底,这就是影响力的作用。
体现在家庭孝道的问题上,同样如此。为人父母没有孝心,会使得一个家庭的家风缺少孝道的基因。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明白“孝道”为何物,长大后自然也不会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一代一代遗传下去,整个家族也就没有孝心可谈。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仔细想想,出生在这种家庭的小孩实在可怜。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以“空白”的形式来到人间,唯独他选择的家庭没有“孝道”,便决定他的人生原始构造中缺少“孝心”的基因,也就决定他将来要背负着“不孝”的骂名。
有时候,咱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要超过启蒙老师,甚至可以说是影响终生的老师。父母是什么样的“基因”,必然决定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老师陪伴孩子的时间和机会很少,能够传授给孩子的道理也非常有限。
从私塾退出历史舞台,公学逐渐兴起完善。老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能角色,更加侧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这便决定老师只能帮助孩子成才,至于能否成人则成为家长的职责。
传统私塾年代,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待老师要像侍奉父母那样小心翼翼。老师也习惯这种既是“师生”又是“父子”的相处关系,自然而然会承担教育孩子品行修养的职责。学生必须用侍奉父母那样的态度去对待老师,若是做得不到位,老师会厉声训斥帮助改正,学生从私塾学到的孝道便会延伸到家庭和未来的生活中。
如同一棵没有先天基因不太好的苗木,园丁会想办法使它变得更好一些,这种人为的改变方式肯定会有效果。至于能否彻底改变它的基因,也只能看自己的造化。
现在的师生关系越来越单纯,已经把“父子”的关系分离出来,老师不再承担教孩子如何做人,只负责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上来,这也是家长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孩子能否成材,将来是否找到体面的职业,似乎更符合现实要求。
成材与孝道没有必然关系
十五年前我研究生毕业,从事教育行业整整十年,经历过无数性格迥异的学生。
十年从业经验告诉我,成绩与品行是两码事儿。
刚参加工作不久,曾经带过高一年级教过一个学生。这位学生是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小姑娘,最后考上了上海财大。作为八线城市的高考生能够考到这样的名校,若单论学习成绩,她完全能够把北上两地的学生甩出八条街。
我也一直以她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骄傲。有一次参加饭局听到有关她的故事后,令我改变以往的看法,甚至我认为自己对她的教育是彻头彻尾的失败。饭局上有位朋友是我本科学校的校友,也是那位学生的亲戚,彼此都是教育行业的人自然会显摆自己的教书成绩。
当提到那位学生时,朋友对此表示反对。他跟我说,那位同学的父母后来生二胎,她十分不喜欢父母生的小弟弟,便跟自己的奶奶说,我不喜欢他,你快把他掐死,你都八十多岁了,别人拿你没办法。
曾经以为类似的资讯只会出现在网上,没想到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故事。一位学霸级高材生,唆使自己的奶奶掐死亲弟弟,她的内心世界令我无法想象。往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尽可能地影响孩子,除了专业知识的解答,更多地希望学生赶在成材以前先成人。
后来,我曾继续关注过那位女同学,了解过她家的一些情况,才知道她成长到这一步,与她的父母有很大关系。她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时非常忙,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是用商人的思维去对待。孩子请最好的家教,给父母钱财也不在乎,唯独缺少身体力行的关心。所以,你不做给孩子看,孩子看不到什么是孝道,他自然不会明白孝道为何物。
孝心也需要“逢场作秀”
说句心里话,无论媳妇还是女婿,即便是你不喜欢爱人的父母,你也要逢场作秀把“戏”演完。我也是别人的丈夫,也是爱人家的女婿,没有血缘关系哪来的感情可言。既然如此,难道不需要孝顺爱人的父母吗?答案是“演戏”给孩子看。虽然这句话不中听,但我觉得是人性的真实反映。
如果你连演戏都省了,你的孩子会把你给省了。
孝道是个遗传基因循环往复的过程,从正向来看叫良性循环,从反向来看叫恶性循环。一旦踏进恶性循环的怪圈,只会一代一代不断流失殆尽。所以,才会出现“一辈不孝,辈辈不孝”的恶性循环。
(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之处,烦请告知修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