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分布于甘肃六盘山和南部的山地,四川西北部等地。红芪的功效与作用:红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下面介绍一下红芪的种植技术要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选地整地

红芪是深根性植物,种植以排水良好、向阳和土层深厚的黄绵土坡地为宜,黑土和半阴半阳的坡地亦可,不宜在凹地种植,亩施有机肥160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再深耕一遍,整平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播种

红芪鲜籽发芽率高,故多采用鲜籽秋播撒播:地耙细整平后,将红芪种子均匀撒入地内,用耙轻耙一遍,或用树枝扫一下,使种子覆土1厘米左右;条播:整地后按行距30厘米,深3厘米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厘米左右,每亩下种量8—12公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与定苗:待苗高4—5厘米时,再中耕除草,同时间苗,苗高7—8厘米时再次中耕除草;苗高10—12厘米时按株距20厘米左右定苗,每亩株数保持在16000株左右,朴籽田以8000株为宜,定苗后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施肥:红芪第一、二年茎及根部牛长较快,可结合中耕除草施圈肥或堆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