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在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广东特色名村”系列评选活动发布会上,古劳水乡自然人文风情精品线路被评为“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本文以九州无同协助华侨城集团打造的古劳水乡为例来探寻乡村旅游开发的新路径——文化整合,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创新融合,实现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一、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概述
1.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
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是以“三农”资源为主要载体,以乡村文化、自然景观、清新空气、绿色菜肴、农业生产为主要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休闲健康和体验农村发展成果等需求的旅游方式,具有资源潜力大、市场覆盖面广、关联产业链长、受益群体多、消费需求旺、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
乡村旅游所涉及的文化是以中国农耕文化为主旋律、存在着明显地域差异、带有朴实乡土气息的村野文化,包含有丰富的历史、经济、科学、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乡村旅游文化特性包含着深厚淳朴的传统文化和宁静自然的田园生态文化。
2.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融合
乡村
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的共同提升。
乡村振兴必须依靠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由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农村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所决定的。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融合不仅是有利于农村的事情,从全国整体而言更是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巩固中国生态安全、逐步消除城乡对立以及加强国人精神家园建设。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融合要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生态产业,建立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开放机制。这既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也要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既需要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也要调动市民下乡的积极性;既需要长远的整体部署规划,也要考虑当下农情循序渐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自然生态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然自然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那么扎根于自然乡土的广大农村地区天然地就拥有潜在的生产力基础和优势。充分把握利用好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资源基础,通过改革创新让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要素活起来,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绿色方案。

九州文同在古劳水乡项目策划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以green(绿色)、grow(生长)、group(社群)、good(美好)、general(全面)5G标准定义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以生态绿色保护为主,有机更新美丽乡村,依托于古劳水乡得天独厚的生态湿地、古劳圩等自然人文景观,建立一种全新生活方式和社交纽带,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启蒙和发展及其意义世界的建构,具有基础性、对象性和本体论的重大意义。生机勃勃、优美怡人的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审美和科学价值,是人类科学和艺术创造的源泉,“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特别是,中华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历史悠久的延续性文化,传统村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演进的见证者,是中国人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梁漱溟曾提出“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的论断。

近年来,农村自然破坏和环境污染侵蚀着乡村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根基,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濒临失传。“自然的贫困”很难激发人们从自然界获得美的享受和科学灵感,创造出诸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千古佳句。
而在古劳水乡,唯美动人的十二画卷正讲述着5G生态文明故事:走一段乡间小路,邂逅几座古埗石桥;观一场龙舟盛事,听一段水乡传奇;游船上吹吹风,赏一片水乡风光;踏上咏春传承道,探一段古劳咏春踪迹;去横海浪看荷花,寻几类鱼塘飞鸟;水上美食街上尝几样特色小吃;观百年围墩人家,品原味水乡生活;古榕树下乘乘凉,过一段悠闲时光;等一次西江落日,体会水乡诗意浪漫;看一场梦幻光影秀,畅享视听盛宴;星空下点一盏河灯,送出一份美好祝福;找一家滨水小酒馆,偷得浮生半日闲……桑基鱼塘中的岭南水乡,百年围墩间的古村生活,人们代代相传,繁衍生息,有人从这里走出去,有人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水乡情结扎根内心,融于血脉。既是置身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也有田园、水乡、小桥流水、花红柳绿烟浮桥的自然体验。水乡情结扎根内心,融于血脉,质朴、素淡、平和、低调,又一种时光里无言的淡定从容。

二、古劳水乡发展条件与分析
1.项目位置和范围
劳水乡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下的古劳镇,是我国的重点侨乡之一。南接江门市主城区蓬江区,西南为鹤山市区,北与佛山市隔西江相望,是南海、高明、鹤山三地交通的中心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水网交错,一派旖旎的南国水乡风光,是目前珠江三角洲生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村落。


2.社会历史环境
据文物史料记载,古劳西江边一带,早在1500多年前的晋代(公元435年)已有古劳人类活动的足迹。古劳原称叫“曹村”,其面临西江,背倚茶山,水上交通方便,是一块较好的风水宝地。在宋嘉定年间,曾任谏议大夫的劳威(公元1272年)从南雄珠玑巷携家南迁于此而聚居繁衍。自然地理的优越,使得居此地的“古”“劳”两姓人丁兴旺,后改称此地为“古劳”。明洪武二十七到二十九年(公元1394-1396年),为治水泛,古劳木便坊人冯观兴(字八秀),坡山人梁民盛等赴京呈告,获得朝庭批准,工部派刘永旋(新会人)主持古劳围的兴建。历经三年,分别筑成古劳大水围和小水围(又称坡山铁围),大、小围联成古劳围。

3.古劳水乡文化景观
古劳水乡因为西江冲积而成,所以土地比较肥沃,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桑蚕基地,鹤山乾隆道光县志皆载围墩“无地不桑,无人不蚕”,围墩妇女以蚕为业,道光县志说“计一妇女之力,岁可得丝四十余斤,桑叶一月一摘,摘已复生,计地一亩,月可得叶五百斤,蚕食之得丝四斤,家有十亩之地,以桑以蚕,亦可充八口之食矣”。桑蚕业的发达带动如丝绸、运输、印染等行业的发展。围墩在历史上因地制宜形成独特的生产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优秀的人工种养循环系统”,即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屎落塘喂鱼肥塘,塘泥又上地肥桑,周而复始,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但随着历史变迁,进入21世纪,蚕桑和糖蔗生产退出了围墩,境内不再见到桑林和蚕房了,只剩下小量果蔗。

目前,古劳遍布的是以养殖业为主体的鱼塘,也成为古劳水乡主要的乡村景观。除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古劳还有众多的名人、民俗风情,其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风情浓郁。如有中国第一代影后胡蝶,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香港“李氏家族”以及民族英雄陈开、粤剧名伶吕玉郎等历史名人,有气势磅礴的三夹龙舟竞渡,有技艺精湛、享誉五邑的新村和罗江醒狮,有享誉海内外的古劳咏春拳等。
4.现状认知
2014年,鹤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成立了鹤山市古劳水乡旅游项目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古劳水乡文化旅游项目建设。2015年1月,评审通过了“鹤山市咏春文化暨古劳水乡旅游项目规划”。根据旅游规划,古劳水乡旅游区将分为六大功能区:入口服务区、水乡生态农业区、水乡人文区、水乡度假区、水乡游乐区、梁赞文化区。到2015年9月,鹤山市政府投入4000 多万元,大力开发旅游项目,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了古劳东便村梁赞文化公园、水乡风情民俗馆、游船码头、游客中心等项目。9月25日,举办了首届梁赞咏春文化节暨古劳水乡旅游嘉年华活动,盛况空前,取得了巨大成功。
古劳水乡开发前的情况来看,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1、村庄路面宽窄不一,曲折婉转,需要对道路进行因地制宜的拓宽和有效串联,以满足交通需求;
2、乡宏观生态环境优良,但微观景观环境有待提升;
3、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生活、生产水污染严重;
4、现状驳岸类型较多,但亲水性差,以滨水资源为依托的亲水型休闲度假产品在区域内为开发空白点;
5、现有产品多为资源依托型景区浅度开发利用,市场客群接受度不高,缺乏真正的生态体验类项目;
6、景区缺乏夜间吸引物和消费业态,过夜游客极少,难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7、现有景点过于分散成,无集中核心景点,景观标示性太少,缺乏统一性,容易迷路,且风貌不佳。
、古劳水乡乡村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突出岭南水乡意向,保持独特的乡土气息
悠悠绿水绕城过,渔歌和橹出轻舸”,九州无同以湿地原生风貌为依托,打造生态水乡休闲居所;以极致古劳文脉为载体塑造现代国际文创聚落。以水乡生态为肌理,以舟为载体,营造“人在船中,船在景中,景在心中”,情景交融,为游客打开一幅悠悠动情的水乡故事画卷。
水乡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 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古劳水乡鱼塘土地穿插、河网道路纵横,村落、流水、石桥、花木、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于石桥、古榕之间,“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色是古劳水乡的真实写照。因此,古劳水乡的乡村旅游开发,要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自然、朴实、绿色、清新的 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和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使之成为古劳水乡的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同时,一方面必须有意识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岭南水乡”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宣传把它推向市场,形成鲜明的乡村意象。

目前,中国处于转型时期,“城市病”使得城市居民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单调的快节奏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温情的传统乡土文化。可见,在经济社会高度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故乡仍然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因此,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恢复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更是重塑山水村落一体、田园牧歌交融的人文盛景,给予居民“根”的归属感,让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真谛。
2.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古劳资源丰富,从自然资源的百年古桥、码头、古榕,荷塘湿地、壮观的桑基鱼塘格局到底 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如咏春、醒狮、龙舟、名人故居等,资源类型多样,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 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数百年的传统文化、宗教理念、 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 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但是各类资源分布较散、开发利用不充分,资源单体价值不高,资源之间缺乏互动、组合和串联发展。唯有将资源价值最大化、组合多元化、保护开发最优化、创意无限化才有机会打造有特色有 亮点的旅游产品。将古劳水乡的生态湿地、桑基鱼塘、古村居民、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和充分利用,打造水乡度假深度体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水乡美好生活画卷。

目前,中国乡村生态产业主要集中于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旅游,但是县域内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定位差异化不足,容易产生恶性价格竞争,再加上缺乏创新高效的市场营销,环卫设施不达标,无法满足社会群体高品质的多元生态需求,使得很多乡村地区的生态产业经营规模和收入还达不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生态产业必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树立价值竞争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生态产业发展新动能。首先,要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研究,把握市场需求量、市场供给度、消费者偏好、营销渠道、发展前景等市场信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防止一哄而上、整齐划一、搞运动式推进等短平快行为。
3.兼顾利益,共同发展
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中。存在着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应根据不同情况做好价值引导工作。但必须看到农民始终是最讲实际的社会阶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要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为了提升原住村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村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就业机会、经济收入、文化素养等,都应该成为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处理好产权关系、采用合适的企业村民合作方式,便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随着古劳水乡不断深入建设,植根于古劳水乡的人文风俗魅力将逐渐展露于世,这不仅有助于江门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岭南水乡文化进一步提炼升华,推动华侨城古劳水乡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融合,也是为中国旅游业中的文旅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此外,该项目将通过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方共赢,共同助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