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很多人都要留在外地过年了。

中国人的传统,都是每逢过年,一定要回家看看。扫屋子,串门子。贴对子,吃饺子。城市里的人们回到老家,等到大年三十的时候,还要去祖坟烧一叠厚厚的黄纸,请一请列祖,拜一拜列宗。同门同宗的亲人们,不管平日往来有无,更是凭借佳节,热热闹闹地走动走动,以免疏远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不提拜大年的日子,孩子们兴奋地喧嚣着走家串巷。二爷家、大婶家、大伯家、小姨家通通地拜过一遍,领的一口袋满满登登的压岁钱。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断断续续的爆竹声不绝于耳,空气里也弥漫着好闻的硫磺芒硝的味道。从田野到乡村,从山丘到河流,无处不在的便是“年”的气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忽然间,面对着这公交车里每一张带着口罩的“半截脸”,得知自己不得不把提前预订的大年29号的火车票给退了的时候,有一点点说不出道不明的失落感。

此时回头想念,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似乎味道也越来越淡了。思绪往返翻涌近三五年回家过年的记忆,全都是自己匆匆忙忙的身影。从提前半月抢车票,到大年三十赶到家吃上一口爸妈包的饺子,再到正月初六的清晨背上冰冷的行囊,去赶一趟去往远方的火车。仿佛自己的心从未放下,只为完成这一项古老的仪式一般。

是生活节奏太快了?是假期时间变短了?是孩子们不够喧嚣了?是亲戚们越走越远了?

原因可能有一百种,但我想最重要的一条,还是在于我们的那颗吊悬习惯了的内心。

我们的那颗心,平日里悬着想要更高的薪资,想要更好的资历,想要更好的人际关系,想要——更多的钱。终于回到家里,我们的那颗心又要悬着,想展示更成功的自己,想要给家人亲戚带来惊喜,想要得到亲朋好友的认可,想要——自信地抬起额头。

这颗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变质了。

这颗心,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就偏偏需要一个“在他乡”的大年了。只有一个身在他乡的年,才能让这颗不安分的心,安静的休息几天。就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身在他乡的年,总能让人们在心里真正地走进那个“家乡的年”。人来人往的街头,我们置身其中却又像一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而内心却又无数次地走进那个熟悉的大门,坐在热气腾腾的桌旁,认真地品尝父母亲手包的饺子。又一次地走街串巷,走进那群熟悉的人儿的身旁,跟他们每一个人絮絮家常。又一次走进那片无尽的乡野,用心的地吮吸那弥散在空气中年的味道,吮吸家乡大自然独特的芬芳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个花了心的负心汉,而家乡的年就像那个朴素温柔的妻子。或许几十年来我们早已厌倦了与她相濡以沫的日子,而当我们得知这一次要真正地远离她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人还是她。

“她”就像一笼酒窖,也许还真需要一个在他乡的陈年,才能让我们可堪回首、余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