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电脑中毒时,我们就会戏谑的说一句:“快,赶紧把网线拔了。”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但不难看出,大部分人还是认可黑客入侵计算机设备,必须借助网络的事实。
黑客要入侵一台设备,必须借助网络,要么通过“网线”、要么通过wifi、蓝牙等无线连接。所以理论上,只要把网线拔了,wifi、蓝牙关了,那么这一台设备是绝对安全,无法被攻击的。
然而,历史上却发生不少被“物理隔绝”的设备,数据仍然被窃取的事件。其中有一名黑客,甚至利用一项新技术,成功窃听他人秘密长达8年之久。后来这一技术,还被用于制作公交卡。
利用设备发热量
在2015年的时候,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研究员,设计了一种可以从物理隔绝设备中窃取信息数据的方法。通过一种名为BitWhisper的新技术,可以帮助攻击者与目标设备建立一条双向的通讯通道,接着只需要检测设备的发热量,就能轻易窃取信息了。
但这种攻击方式,并不完美。首先得先感染同样处于物理隔离系统的计算机。而且这两台设备还不能离得太远,其次是传输效率太低,一小时只能传输八位数据。
所以这种攻击方式,也只存在理论之中,实践意义很小。
利用无线电波
15年的黑帽安全技术大会上,一名研究员展示了一种名为Funtenna的技术,通过恶意软件控制目标的电子电路,然后再以某种振动频率传输无线电信号。这样一来,即便目标设备没有联网,也可以轻松窃取数据。
类似黑客攻击手段还有很多,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要攻击被物理隔绝的设备的前提,必须是这一设备曾经连接过网络,才有被植入恶意软件的机会。如果一台设备,从始至终都出于物理隔绝状态,是不可能被黑客入侵的。
当然,拿着一把刀,架在管理员脖子上,逼他交出账号密码除外。
的确,用“社会工程学”的方式,从广义上说也可以叫黑客,前提是你是顺着网线找到管理员,采用了一定的技术手段,否则就是绑匪,不是黑客。
对于黑客来说,脑洞远比技术要重要得多。
很早以前,一名俄国人发明了一种名为“射频识别”的技术,它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的数据,而且两者不需要建立任何的机械和光学接触。
是不是听着有些耳熟?对,现如今的公交卡,就是应用了这一项技术。
这项技术发明之初,并不是为了给人类生活提供服务,而是被用于窃听。
1943年,美苏冷战虽然还未开始,但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双方早已派出间谍,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对方的情报资料。
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对内务部长贝利亚下达了一个死命令,要求贝利亚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窃听到美国驻苏大使馆的一切谈话和机密信息。
接到死命令后,贝利亚便有意使用“射频识别”技术,对美国驻苏大使馆进行窃听,但却遇上了一个大难题。虽然这一技术不需要电池、也不需要外来电流,当时所有的反窃听设备,都无法识别它,但如何将其放入大使馆的办公室,却成了难题。
两年的时间,贝利亚尝试了很多方法,都已失败告终,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妙计,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做一件极美的工艺品,当礼品送给美国大使,这样就简单了许多。
于是贝利亚利用某次大型活动团队领导的身份,向罗斯福和丘吉尔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参加活动典礼,果然这两个大忙人委托各自的驻苏大使参加活动,带有“射频识别”技术的木质美国徽章,被当成礼物送给了美国驻苏大使。
就这样,这枚美国徽章进入了美国大使的办公室,窃听行动正式启动。由于技术先进,这枚徽章始终没被发现,在办公室里一呆就是8年。
在这8年的时间里,美国大使来来去去,换了4任,却没有人发现这枚徽章的问题,由于其制作工艺高雅,甚至经常被擦拭,有一任大使,还因其更换了窗帘和家具色调,目的就是为了与这枚规章保持相同的格调。
这个耻辱的过去,直至1960年才被公开。在它“服役”期间,无数的秘密被苏联窃取。
果然,真正的黑客,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虽然黑客使用的手段极具破坏性,但有的时候,也能促进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他们只是将技术用错了地方的一群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