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17年3月19日,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又于同年4月30日离开北京,出逃西安。
满打满算,李自成过了42天的皇帝瘾,这期间他做的两件事使他功败垂成,具体是什么事,让我们从他的出身与赖以成功的政策说起。
闯王的出身与政治口号
李自成称为闯王之前,只是大明帝国的一个驿卒,大小算是个公务员,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皇粮,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应该是衣食无忧。如果崇祯没有下取消皇家驿站的旨意,他多半就会这样悠哉地过下去,李闯王便不太可能成为闯王。
虽说崇祯帝取消皇家驿站、下令增加赋税是为了开源节流、筹集军费抵御敌人的进攻,但普通百姓以及被侵害个体利益的群体并不理解,就是理解也不愿意。
李自成便是个人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丢了饭碗不说,还得交税,此消彼长,入不敷出,无计可施的李自成把心一横、干脆造反,这样的动机是典型地“穷的只能造反”。
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李自成深知加征赋税对百姓带来的沉重压力,于是他造反时的政策与口号便是“均田免粮”——说白了就是人人有田种,人人不交租。
老百姓当然欢欣雀跃,这等美事,我们举双脚赞成。因为这条不现实的政策,李自成得到了众多底层百姓的拥护,短期内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得以进攻北京。
京城的百姓当然也不愿意交租,于是当李闯王进京时,大人小孩都欢呼着“打开国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夹道欢迎(当然也有可能是迫于时势不得已而为之),场面热烈到李闯王都一度以为自己就是天生的政治家与民族领袖,不当皇帝天理不容。
但问题是,不交租子自己没饭吃、手下的谋臣武将没饭吃、冲锋陷阵的士兵也没饭吃,这些人虽说不全是锦衣玉食、吃得总是比百姓好得多。
这个问题在进京后显得愈发严重,不得不解决,当时的局面,一面要养活自己的军队、还要安抚明朝的降军,一面又要与外敌作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子,收租子是行不通的,自己已经占领了京城,俨然的一国之主,总不可能刚坐上皇帝的位置便推翻自己之前的政策、过河拆桥吧?
李自成自己就是因为穷才造反的,他太知道没钱会对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性后果了,于是李自成做了一件拆自己台的事:抢掠达官贵人。
他让麾下的刘宗敏给一众明朝的官宦下达了指标:官居一品的起步五万两银子、二品四万、三品三万,往下以此类推,如若交不起便往死里整,夹棍、老虎凳、炮烙等各种刑拘粉墨登场,一时间北京成为了人间炼狱,被整死的官员有数千人之多。
要知道,这些被整死官员大都是国家级的人才、精英,是新旧政权过渡与建设时期的主要中坚力量,这一场杀戮,李自成毁掉了最值钱的人才、江山稳定的基础。
拘禁吴三桂家属,促使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内外两面受敌,其实力却不足以与李自成或多尔衮任何一方对抗,面对李自成的多次招降,曾一度有归顺之意,但始终犹豫未决。
本来吴三桂的家属在李自成控制范围之内,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招降吴三桂的机率很大。吴三桂为保家人平安,也答应与李自成讲和,后来又听说李自成在京城大肆逼迫明朝官员筹饷、还拘禁了他的家人,便下定决心投向清军。
李自成的政治决策最终使自己的处于不利之境,如果他能换个方式筹集军饷,能利用吴三桂的家属牵制和安抚吴三桂,并与其联合抵抗清军,可能结局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重来,逝者已矣,一切皆为过往云烟。
感谢你您的阅读,如有什么新的观点,麻烦在评论区留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