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源起

在大学二年级的尾巴上,接触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在大部分高校中很常见的一个项目,整整一年待在实验室,收获蛮多的。

我做的课题:填埋场结构与填埋物种类对填埋堆体内气体流动路径的影响。

简单一点:模拟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设置对照组,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垃圾填埋的结构对内部气体流动的影响,探究垃圾的种类对内部气体流动的影响。

在拿到《零废弃校园建设指南》时,看到有校园堆肥,于是想带学生做尝试。

在大学期间,学环境的学生会有机会参与一项比赛,叫“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低年级学生往往拿不出好的作品,会选择调查问卷的形式参赛。

于是,我在环境教育的课程中,也设计了调查问卷。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实际参与到现实问题中,去认识具体的一个问题。

校园调查

带领学生开展两项校园调查。

调查1,学校废弃物调查。借助的是《零废弃校园建设指南》P27-28页的调查活动。

调查2:学校能耗调查。我自己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去校园内询问一些数据,带学生计算“碳足迹”。

调查结束后,分析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借助调查结果写下倡议行为。

原计划是写倡议书,在学生集合时发出倡议,但受疫情防控影响,期末考试突然提前,课时紧张,不得不调整计划。

我调整为环保倡议海报。我做了20张环保海报,40*60cm喷绘,每张海报留下一个矩形框供学生写具体环保措施。

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和本学期所学,在海报预留出写下各自倡议的行为,最后在校园范围内张贴海报。

校园堆肥

我买了四个小的堆肥桶,带领学生开展堆肥活动。

堆肥是指:指凭借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生活垃圾中有机质分解、腐熟、转换成稳定的类似腐殖质土的方法。

在堆肥开始两三周之前,下发堆肥说明书。故意没有做任何引导,明确告知学生需要培养阅读说明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前通知学生收集对应的堆肥材料,带领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堆肥过程。

完成堆肥以后,指导学生进行每日观察、现象分析。最终的堆肥是失败,到12月份陇南的冬天已经不满足堆肥条件了。

借着失败,给学生们讲述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同时简单介绍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借着失败,引导学生感知大型环保设备可能面临的技术难题,也和学生分享在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领域,有一代代研究员在研究和改进技术,有一代代工程人员在转化技术,我们共同在改善环境。

教学思考

1、综合探究活动,有条件就采用双师课堂

活动课中,好几位同学走神未能充分参与。老师一方面完成教学,另一方面观察记录学生,容易顾此失彼。

启示:师资充足时,一个综合活动有一名助教。助教负责观察记录学生行为,辅助主讲老师完成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充分记录学生行为,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建议每位老师当过主讲老师,也当过助教,这样在课程设计和执行时才会更加全面。

2、高效率组织课堂,是活动课的保障

通过堆肥实践课,学生极易兴奋,引发非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建议:老师须具备课堂的组织能力,能够干预学生的一些行为,同时保留学生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目标达成。

3、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有待培养

在阅读堆肥说明手册时,部分学生存在:不仔细阅读,不理解简单字眼,看不懂图示等问题。

说明学生在说明文阅读存在能力短板,无法准确理解说明书中提到的步骤和方法。如果开展户外综合课程,可能会存在交通指引、使用说明、注意事项、温馨提示等内容理解偏差,从而导致活动效率低。

启示: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使能够读懂简单的说明性文字,有助于活动更好的开展。

4、涉及跨学科工具,迁移转化的培养很重要

在活动中,有涉及到数学问题计算,求取月平均值后继续求周平均值、日平均值时,学生反应过慢。在活动中,涉及到在电脑上计算“碳排放”时,学生不敢点击鼠标,不敢输入数值,不敢重新进入网页。

启示:涉及跨学科工具使用时,积极鼓励学生使用工具,允许学生不断试错,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如果想要获取学生手册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环境教育学生手册

至此,2020年秋季学期的环境教育告一段落。新的学期,重新出发。

此为环境教育系列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