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为一家之言,不具有任何的参考价值,那些对日本没有好感或是听到日本的优点就容易情绪化的网友,请绕道而行。
到现在为止,日本在20年内,斩获19块诺贝尔奖牌。
诺贝尔奖是瑞典发明家诺贝尔生前,用自己的私人财产,以自己的姓名设立的科学大奖,目的是鼓励那些物理、化学、医学、生理、文学以及和平五大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工作者。
从1895年成立到2020年,一共有930人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诺贝尔奖本身自带的光环有多耀眼,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知道,基本上代表着人类科学领域的顶尖。由于它的分量实在太大,国际上已经把诺贝尔奖的获奖数量列入综合国力的评比标准之一。
二十世纪以前,诺贝尔奖曾长期被欧美国家所垄断,亚洲国家能够获得诺贝尔简直比登天还难。直到本世纪以来,日本率先打破欧美国家垄断诺贝尔奖的神话。同样是20年,外人守在电脑旁关注日本的女人时。在20年内,日本先后获得19块诺贝尔奖牌,差不多平均一年一块,科学界称日本为井喷式发展。
从技术弱国到诺奖夺冠热门
日本的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2018年数据)几乎与云南省(38.3万平方公里,2019年数据)一样大,人口数量1.26亿(2019年)差不多和广东省1.15亿(2019年)持平,人口密度347.8人•平方公里(2017年)和河北省355人•平方公里(2018年)十分接近,属于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国家。
熟知地理的朋友也都知道,日本属于海洋国家,地形呈现四面环海的态势,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到国土总面积的71%以上,缺少各种工业发展的资源。从近代以来,日本多次挑起侵略亚洲的战争也能反映出它在资源方面贫弱的表现,要不是太缺少工业发展的资源,它也不会一次又一次疯狂地对外扩张。
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工业效果非常明显,与欧美那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更是不能同日而语。
然而自从跨入本世纪以来,日本在竞逐诺贝尔的道路上一路“开挂”。获奖总量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之后排名第六位,近二十年的获奖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二。
这样的崛起速度,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快!
日本之所以能够连续斩获大奖,与它在2001年提出的“50+30”计划密切相关,即在50年内拿到30块诺贝尔奖牌。根据目前的进度,日本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日本刚开始提出这份计划时,曾招来国际社会的一片笑声,很多人没有直接说,但言语间充满各种怀疑。只有日本人自己知道,日本人敢这样想的前提,是他们有实现想法的把握。
深耕基础研究
诺贝尔奖有一项黄金定律,大多数获奖者都是以基础研究为主,说到底不是追求新花样,把主要心思用在比较实用的科研领域。
我不认为,日本是个拥有智商优势的民族。论语说,近山者仁,近水者智。日本主要以山地为主,先天条件已经决定他们不会特别聪明。从大众的认知中也能看出,日本人都有性格执拗的一面,固执到不知变通,不会拐弯。
巧合的是,这种固执的性格正是基础科学必备的条件。
有些科研人员在科研选题时,总是追求各种新颖的课题,玩到最后就玩出个“概念”扔在那里。然后,再寻找更新的概念课题。
日本的科研人员一生中,往往只选一个科研方向。他们凭借的是毅力和坚持,一步步走向诺贝尔奖。同一个领域的科学家都跑光了,所以他们就得奖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当然,前提是科研人员要有足够的定力,抵挡金钱和名利的诱惑。
独特的教育方式
日本的教育在全世界仅此一家。其他国家的父母从孩子两三岁开始上早教班,直到大学毕业求职时,还要通过各种辅导班。在日本没有早教班、辅导班,他们更加注重孩子的天性发展,老师的职责是启发孩子并教会孩子懂得对与错、是与非的判断标准(日本的标准)。
零下20度的冬天,一群幼儿园的孩子穿着短裤,光着膀子在户外运动,这在任何国家的父母和老师都难以接受。这哪里是锻炼孩子,分明是虐待孩子。
曾经有机会接触过日本的孩子,她念初二年级。冬天穿着裙子去上学,我感到十分好奇便问她“你们为什么不穿保暖的长裤”。小姑娘回答说“学校规定只能穿这个,从建校开始到现在,已经85年没有改变过,学校说光腿能够锻炼学生的顽强毅力”。
我想到那句老话:做事前先学做人,成长比成才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从来没有改变过,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话又说回来,追求分数也是无奈之举。我们向孩子从小灌输是功利的学习态度,只要能让孩子考到分数,耍什么花样都行。耳濡目染下,孩子长大后哪能安静地对待人生,更别提做学问、搞科研了。
前段时间浏览到这条资讯,内心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同样是20年的时间,我们只出现屠呦呦和莫言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我们的进步已经非常明显,但与日本19块诺贝尔奖牌的成绩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原因在哪?是智商差,还是科研人才稀少、设施落后。我觉得好像都不是,但又说不出问题所在。
欢迎网友评论区留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