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对庞大区域的统治,罗马教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统治班底
中世纪的西欧,的确是一个非常封闭且黑暗的时期,作为教会统治的时代,西欧社会以及西欧人,在当时虽然也取得了非常不错和值得肯定的成就,但是这也不能掩盖保守、封闭、吃人教会思想下,所呈现出来的一个丑恶时代。
既然中世纪的西欧,正处于天主教会时代高度专制的时代,那么作为天主教会的一把手罗马教皇,自然也就成为了当时整个西欧诸国,在宗教思想和教会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因此,也有的学者依据中世纪西欧,这种独具特色的教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将其认为是教皇统治下的西欧。
或许这样说不太恰当,但是当时的西欧社会和国家政权发展,的确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而作为最高宗教领袖罗马教皇,自然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尤其是当时的西欧人们,还未产生浓厚且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而民族主义国家观念也尚未成熟,因此整个西欧自然就受到了教皇在精神层面的领导。
中世纪的西欧由于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尚未觉醒,因此其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这也成为了中世纪时期西欧,除了高度集中的教会统治之外的另一大特点。
罗马教皇虽然是天主教会的最高领袖,但是其本人必然能力和精力有限,那么多的西方封建主和政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皇自然也就组建了一套教会模式的统治班子。
发展到中世纪时期的天主教会,已经有了完善的教会机制和组成人员,特别是在整个教会系统内部,有着非常森严的等级秩序,这也是罗马教皇维持自己最高领袖地位和权威的重要放方式。
而遍布西欧各国和各地区的教会大主教,实际上也是罗马教皇借此统治地方的代言人,各国的罗马教廷,并不听命于本国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而是听从位于意大利地区的罗马教廷和罗马教皇的指挥。
教会权力一度压制王权,但是王权从未真正屈服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非常明显的发现,各国的罗马教会,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或者说是机构。
这就在当时的西欧诸国内部形成了一种现象,即国王虽然拥有强大的权力和崇高地位,但是在面对教会以及相关人员之时,其并没有很大的控制力。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一个政权内部呢,如果存在两方相互制约的集团、势力之时,这是非常容易造成国家分裂和社会矛盾的。
而此时的西欧诸国,正处于这种极为危险的境地,国王的处境更加尴尬。自从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丕平,向当时的罗马教皇进献土地和城池之时,这就表明王权已经屈服于教皇了。
不管是当时的丕平真正想法如何,他的这一举动实际上已经充分证明,天主教会以及罗马教皇的权势是非常大的。
毕竟在当时西欧世界,天主教会在思想上的统治力,可是国王无法比拟的,教皇的权势自然也就强大了。
在中世纪的前半期,西欧世界基本上处于天主教会的强力管控当中,这也使得王权长期受到教会势力的侵犯和制约。
但是由于各国王权尚未完全发展起来,特别是真正统一的国家政权始终未出现,天主教会凭借其对全西欧的巨大影响力,已经完全可以漠视,甚至是忽视国王的存在了。
可以说,中世纪的西欧王权在一段时间内,遭遇了非常严重的低谷期,这也是后来国王和教皇之间,矛盾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国之君,国王自然不愿意自甘堕落,整个中世纪虽然可以说是天主教会统治下的西欧,但是国王却从未放弃,对于王权的伸张和对教会权力的挑战。
在中世纪的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后面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之后,天主教会绝对的统治力已经出现动摇,这对于各国国王来说可是绝对的好消息。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关键节点,王权和王权观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王权的发展,封建君主思想开始成为主流
中世纪的西欧尽管受到了天主教会的高度统治,这种统治从生理和心理上,摧残着当时西欧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极具时代特点的社会,也为此后新时期的到来提供了基本条件 。
中世纪的王权,发展呈现出一种曲线上升的漠势,这与教会势力的消长有着直接关系。
而作为中世纪西欧世界上层社会中,最为主要的两对矛盾,王权和教权之间的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当二者各取所需,相互弥补之时,自然王权和教权就能够和谐相处。可是当某一方面权力过大之时,这必然会引发两种势力的失衡,比如教权的恶性膨胀以及独立性的增加,就使得国王对其愈发忌惮。
这样一来,国王自然不愿意长期遭遇到教会势力的压制,毕竟作为一国之君,其是有自己的权力欲望的。
当王权开始不择手段扩大自己势力,打压教会势力之时,这就是西欧王权观念出现重要变化的阶段。而经过中世纪王权观念的一步步演变,封建君主思想逐渐开始成为主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