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3》中,渡边胜最后的下跪和小林杏奈的头也不回,让我看到了陈思诚导演在一部包含着喜剧的电影里,戏谑着“生命无法挽回之痛”,嘲弄着人性的背叛和自私。
相比推理的过程,《唐人街探案3》好像更在乎“真相”的温度。
整部《唐人街探案3》的高潮,是小林杏奈在法庭上讲述自己回忆的时候。回忆里的许多元素,被戏剧化地放大:
因为语言不通,因为无法饱腹,因为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小林母女被弃如敝履。
最后母亲被抓,狱中亡故;小林也消失在“自己”的回忆中,但我们知道,未来的日子,她过得并不开心。
当然,这是导演陈思诚的有意而为,放大现实中的一切,然后再直击现实。
随后,把渡边胜的身世、经历、法庭上的行为,再全部连在一起看。这场回忆,就会显得格外冰冷且残酷。
无论渡边胜在回忆里怎么掩饰,都改变不了,这场悲剧的源头,是因为他抛妻弃子。
所谓的家族,所谓雨夜里的钱,这些故事,不过是渡边胜为了减少自己罪孽感的说辞。
这些说辞背后的事实,是渡边胜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支付代价,相反,承受这一切代价的是被他抛弃的人。
失去了依靠的妻子,委身于流氓,被警察逮捕,在被带走的路上,苦笑着向年幼的小林回眸。
对于小林母亲来说,苦笑离去,“放下”女儿,才是解脱:
她照顾不好女儿,与其选择自己连累女儿,不如让女儿成为孤儿,交给日本社会,至少她能活下去。
这种被放大了的母爱执念,近乎病态。
身处异国,再加上语言障碍,往往就会产生生存问题,要是再加上些坏运气,小林信奈母女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说来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沟通和学习的成本。可80年代的女性,并不能享受到这社会进步带来的利好。
小林杏奈母亲有手有脚,从生理条件上来讲,的确可以工作,但让她走向悲剧的,是渡边胜的抛弃,是精神层面的创伤。
这个创伤的投影,随时间慢慢汇聚,就有了今天的小林杏奈。
就像Q组织里田中直己说的,“渡边胜事件”只是考核秦风过程中的一场插曲,但这个插曲对于秦风们的日本之行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
陈思诚导演将渡边胜一家的故事,放到全片的最高潮也是如此。这个结局对于推理来说,像个插曲,但是对于整部《唐人街探案3》来讲,至关重要。
相比推理的过程,《唐人街探案3》更在乎“真相”的温度。
所以,整部《唐人街探案3》,勾勒着导演陈思诚无法直言的话。
作为战争弃儿的渡边胜,国人不计前嫌,在中国大地上,收养他,抚育他,使他茁壮成长。
而当渡边胜携妻、女回日本后,大洋的彼端,等待他们的却是被逼得断绝关系,异乡的日本,对这对被抛弃的中国母女,是侮辱的、欺凌的。
这根线是《唐人街探案3》想表达的,它和民族矛盾无关,片尾王宝强的那句“世界和平”,便是此意。
但回忆戏里的每一帧,都渗着血,都渗着那个特殊年代,一方将自己一切都托付给另一方,却被背叛,被抛弃的悲剧故事。
更让人无奈的是,悲剧故事,并不以被抛弃方的死亡告终,而是以更残忍的方式,被子女继承,且延续下去。
所有的欢笑,只不过是悲剧的注脚罢了。
我以为陈思诚导演讲到“重新审判”就好了,不会再往这故事上抹盐。可他没有做,或者他从来就没想着把《唐人街探案3》单纯的只作为一部喜剧推理电影来和大家分享。
王宝强、刘昊然等人离开法庭时,众人开始剖析渡边胜捶打苏察维时,陈思诚又借演员之口,说出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一件事:
小林杏奈缺乏安全感,对老男人特别依赖,只要勾勾手指,她什么都愿意做。
是的,观众们早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小林信奈在法庭上说苏察维和你(渡边胜)是一样的人渣时,我们就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可陈思诚导演,还是把这伤疤掀开了给我们看。
《唐人街探案3》前面所有的欢笑,不过是陈思诚为了展现这世间冰冷的点缀。
小林信奈的一生,被背叛、欺凌的一生,无法被救赎的一生。
所以法院里渡边胜认罪那段戏,一种无力的荒诞感,让人苦笑:
母性觉醒,是在女孩怀上孩子的那一刻;而父性觉醒,却是一个漫长且残忍的过程,他要抽离出自己的自私,将一切奉献出来。
可渡边胜的父性觉醒来得太晚,他愿用生命去抵过,但在小林信奈眼里,这条命,什么都挽回不了,失去的无法弥补,错过的就会不见。
本来心已经凉到了零点,可陈思诚还嫌不够,他选择加大力度,让小林杏奈拒绝与父亲“和解”,头也不回地从法庭带走。
拒绝和解,没有给结局留下一丝余地。这结局让《唐人街探案3》的一切,回到这对父、女问题的原点,亦或是陈思诚导演一直想说的话:
迟来的父爱,没有任何意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