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刘禹锡
古琴曲经典无数。除却古琴十大名曲,还有《凤求凰》《酒狂》等曲子广为流传,备受世人喜爱。在这里,小杏向大家介绍十大名曲当中的三首:《流水》《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
· 流水 ·
1977年旅行者带着金唱片,飘向茫茫宇宙,而其中就有一首名为《流水》的古琴曲。旅行者带有90分钟的音乐,要分给二十七首曲子,而《流水》一首曲子便占用了七分三十七秒。而这一次的录制,管平湖大师使用了明代第一琴——飞瀑连珠。
《流水》现存的最早的传谱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但显然《流水》一曲的产生年代要早得多。朱权在该书题解中说:“《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在往上说,那便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琴曲《流水》目前有许多种的传谱和多种演奏风格,但都有着相似的主题。可见它们必然“五百年前是一家”。19世纪的四川道士张孔山在乐曲中加进了描写湍急水势的滚拂手法.使乐曲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人们称它为七十二滚拂流水。
《流水》这首曲子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流水呢。山峰上,雪化为水,涓涓细流从岩石间,树叶间流过,逐渐形成更大的水流。在之后雪水不断与雨水,露水,其他支流的水汇集,又不断地激起波涛,激起浪花;忽而一落千丈,忽而在山涧跳跃,忽而在拍打礁石,又有时浩浩汤汤,最后汇入大海。
《流水》要弹出水势,是必要有山势,这大概就是以前《高山流水》何为一曲的原因吧。
音乐,为何叫曲。音乐,无形无相,故最能抽象化地表现自然。或许就是因为曲则全,曲是大自然吧。《流水》,就是一首最能表现曲的特性的曲子。
· 潇湘水云 ·
《潇湘水云》是南宋古琴大家郭沔[miǎn]创作的一首古琴名曲。为无射均(紧五弦)定弦。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临安失守。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湘中九嶷[yí]山下。他一身清贫,却忧国忧民,反对苟且偷安,满怀悲愤之情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遥望故国。遥望故国却又只能看到九嶷山为潇湘云水所蔽。山不见天日,如同时事 ,郭沔遂谱《潇湘水云》,以曲抒郁。
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共十段。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
引子部分为第一段,飘逸的泛音营造出碧波荡漾,水汽萦绕的氛围。
第一部分为第二三段,把引子的内容展开。水云苍茫而奔腾,郭沔忧国忧民的心也不免奔腾起来。
第二部分为四到八段。那是水荡云移,奔腾激荡。起伏的波涛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为九到十六段。散音、泛音、按音错落,大音程的急促跳进,强烈的切分节奏,描绘的是天光云影、气象万千,描绘的是潇湘水云的壮阔。
第四部分是十七八段。一切都变得平静而舒缓,低沉而压抑。曾经汹涌的潇湘水云至此风平。郭沔的爱国之心熊熊燃烧,最后却也只能发出力不从心的哀叹。
· 胡笳十八拍 ·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反映“文姬归汉”的故事。因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相传此曲为蔡文姬所作。
董卓掌权的时候,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被董卓请来当官。蔡邕倍受董卓尊重,三天之内连升三官。后来董卓被杀,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错,便叹了口气。但这却惹恼了王允。王允把他抓了起来,最后蔡邕死在了监狱里。
蔡邕死后,关中地区又混战,百姓只能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南匈奴兵碰上了蔡文姬,觉得这女子年轻貌美,就抓了她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便逼蔡文姬做他的妻子。虽然左贤王很宠爱蔡文姬,蔡文姬也在十二个春秋里生下两个儿女,但她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归汉”。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扩大,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再嫁给陈留人董祀。
蔡文姬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在归途中百感交集,就用胡地的曲调创作了这一首《胡笳十八拍》。(部分学者认为并非蔡文姬所著)
《胡笳十八拍》采用宫、徵、羽三种调式,前十拍诉说身在胡地却时刻思念故乡,后八拍描绘离开胡地之时,与幼子惜别难舍的隐隐哀怨。这也是胡汉音乐融为一体的代表作。
《胡笳十八拍》无论是古琴部分,还是诗词部分,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抒情的古琴音乐,与一字一音的诗词,感人至深。没有极高的音乐素养和深刻的生活体验是极难写出来的。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精妙之处,又岂是寥寥数字能说得清楚的。小小一床琴之内,有天地与人,有龙凤呈祥,有时空与日月。小杏只能用粗浅的文字,分成六篇文章向大家简单介绍古琴的发展,古琴的文化内涵并介绍10首古琴名曲。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六篇文章分别是:
一、古琴之史
二、古琴之形
三、古琴之音
四、古琴之曲(一)——《阳关三叠》《梅花三弄》与《广陵散》
五、古琴之曲(二)—— 《流水》《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
六、古琴之曲(三)——《醉渔唱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与《阳春白雪》
注:最上方的诗词《潇湘神》是刘禹锡贬官朗州时所著。故事发生的地方是潇湘水云下面的九嶷山。诗词为祭祀九嶷山上湘水女神所著,表达的是刘禹锡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