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所有吉林人此刻最为牵挂的地方。随着一个个隔离小区风险等级逐步调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看到了战胜疫情的曙光,而这也是刚刚从通化返回延吉的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感控专家牛延军教授最期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1月24日,牛延军一大早就登上火车前往通化支援当地抗疫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有时惊人地相似。一年前的1月24日,恰逢除夕,牛延军作为国家卫健委征调的全国首批十位院感专家之一驰援武汉

她连夜出发,不断转乘火车,24小时内抵达。在那里,她帮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改造,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我住在他们医院65天,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同时指挥部也安排我去社区和管控点指导院感和医疗废物处理等问题。」

医院感染防控就是避免就诊病人和医务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而采取的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工作涵盖医院布局流程审定、隔离与防护方法制定、清洁消毒灭菌管理、医务人员培训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武汉是一个永生难忘的经历,也是对自己能力实实在在的考验。虽然艰苦,压力也很大,但我做了我能做到的最好,交了一个自己满意的答卷。」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对牛延军的工作给予高度认可。临别之际,院领导说,这里就是她的第二个家,欢迎她常回家。

带着抗疫英雄的光环,牛延军荣归故里。而当家乡发生疫情时,她义无反顾,再次逆行。在通化的17天里,她夜以继日帮助当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等单位完善感控措施,面对看不见的病毒,筑起一道隐形「防线」。

「从白天到晚上不停地走,发现问题以后要立即整改。明确告诉他们怎么做,隔一天再回去检查落实情况。每堵住一个漏洞,我们就减少了一个传播链条,就控制住了一块小的阵地。」

春节前两天,牛延军结束了在通化的防疫工作,返回延吉市居家隔离。经历了这次大考后,她的业务能力、实践经验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未来,牛延军希望带出一支成熟的团队,让吉林省院感防控工作后继有人。

「团队的成长是最主要的,祖国的未来还要靠年轻人,我希望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言传身教,把我的知识、经验带给他们。」

2020年12月28日,中宣部、中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六部门向全社会发布十位「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7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位列其中,成为吉林省首位获此殊荣的科技工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颁奖典礼上,人们通过一个短片认识了这位可敬的老人。

毕生从事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李玉院士在国内首次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发食用菌栽培技术300余项。

在他蹲点帮扶的陕西省柞水县,当地居民就是靠着李院士带来的「小木耳」发展出了「大产业」,成功脱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柞水县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活动,邀请李玉院士参加。

「当地选出来十个劳模,把我也请上主席台。十一把椅子,我坐中间。我挺不好意思,说明大家对这个东西是真认可了,这项技术在柞水解决了问题。」

那一刻,坐在劳模中的李玉院士看着靠木耳脱贫致富的乡亲或许比他自己登上国家级领奖台时更加高兴。长期以来,他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上,一年中有三分之二时间扎根基层。

去年受疫情影响,常常无法亲临现场,李玉院士就和团队一起制定了一个在疫情中抓好食用菌生产的方案,经常和吉林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地的食用菌基地召开视频会议,在线指导。

「前两天山东青州还拉了一个桑黄种植群,问我同不同意进来。我说你需要我我就进,有什么问题就微信联系,不是也挺方便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中国年产食用菌仅5.7万吨,而今,这个数字翻了700倍以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八成。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未来,李玉院士的心愿就是能在这个「大」字的基础上再加上「强」字。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一个产业上发展这么大量,但是我们不够强。草腐菌欧美强,木腐菌日韩强,我们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就只有木耳。要想从大到强,核心就是要把种质资源牢牢的掌握中国人自己手里,另外也还要形成一个庞大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