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中国版“光荣革命”功成 :
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亚洲第一共和国,没有兵祸连结,血流成河,不响枪、不响炮,城门楼上换旗号。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也。头功当记隆裕太后,二功袁项城,三功辛亥诸义士,四功孙大炮。退位诏书共三道。
《清帝逊位诏书》是由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所颁布的退位诏书,作大清统治中国之最后结束。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太后临朝称制。
《逊位诏书》发布,标志着大清帝国统治历史终结,也同时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宣告结束。
清帝逊位的意义在于,他不是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让路,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之前中国封建王朝政权更替的最大不同之处。历史学甚至称清帝和平逊位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份兼有国家宪法契约和国际外交契约性质的逊位诏书,被认为呈现的正是从事南北双方共和协商的相关人等最为广泛的价值共识。它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法理传承。
“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湘、晋、赣、秦等省相继追随革命,清廷命荫昌署理陆军大臣,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征讨革命军。但袁世凯权衡利弊,上台后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进而准备和革命党谈判,清廷与南方革命军展开南北议和谈判。图为南北议和谈判现场。
袁世凯获得黄兴保证,将由自己担任大总统,清室优待条件基本达成,但清朝核心内部依然纠葛。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图)率北洋新军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据2月2日伍廷芳致唐绍仪的电报称,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故称《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
在北洋将领通电“乞请共和”后,清廷内外交困。迫于各方压力,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临朝称制,代替宣统皇帝发表《清帝逊位诏书》、《优待条件诏书》、《善后安民诏书》这三道诏书。据记载诏书发布后“用御宝陈于黄案,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正本清源:《清帝逊位诏书》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南北双方的隆裕太后、袁世凯、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汪精卫、梁士诒、阮忠枢、张元奇、汪荣宝、徐世昌、朱芾煌、李石曾等人反复协商修改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与张謇没有一毛钱关系。
张謇日记中的相关记录足以证明,他既不是《清帝逊位诏书》最初草稿的撰稿人,也不是最终定稿的撰稿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