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将军一生不凡,经历战争洗礼之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了开国大将。用刘伯承元帅的话来评价,就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纵观古今,一般有所成就的将领,大多能做到公私分明,但是,粟裕将军偏偏为了儿子粟戎生,两次动用了自己的特权。其中是否有隐情呢?今天《启史》为您揭开谜题。

革命浓情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粟裕将军被评为十大将军之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不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粟裕对于子女的教育亦让人敬佩。

图1: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将军的妻子是楚青,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却加入到了革命队伍之中,而两人的最初相识,则是在皖南事变中。刚参加革命不久的楚青,遇到了回军部参加会议的粟裕。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楚青表达了自己想要上前线去打鬼子的想法,这给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被楚青吸引的粟裕,在一个多月之后给她写了一封情书,但是久久都没有收到回信。之后他就写了第二封信,拜托别人当面交给她,却不料被无情地拒绝了。之后,楚青被调到了粟裕所在的指挥部,两人这才再次有了交集。

图2:粟裕及其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长时间的相处,楚青放下了防备之心,但是还是以“在国仇家恨面前,个人问题靠后”的理由拒绝了粟裕。此后三年,粟裕横渡长江,决战黄桥,而楚青也对粟裕有个更深刻的认识,这才修成正果。

首次调动特权

1942年,两人的的第一个孩子降生,当时粟裕正处在紧张的反扫荡斗争之中,于是长子的名字就由楚青的父亲来命名:叫做粟戎生,用来赞誉粟裕的戎马生涯。

都说慈母严父,如果说粟裕对于妻子十分疼爱,那么,对于自己的儿子则是十分严格,不希望他们在安逸的环境中长大。在粟戎生5、6岁时,粟裕就开始教他射击,希望他能子承父业。对儿子如此严苛的粟裕,为何还会为他动用特权呢?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了。

图3:粟戎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6年,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之后,原本出于对老一代革命家的照顾,他们的子女大多会被调到一个和平稳定的工作环境。但是粟裕明显不想这样,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特权,将粟戎生调到了云南前线的地空导弹部队。

此时正是抗美援越时期,云南边界并不安稳,战士们时刻要做好冲锋陷阵的准备。云南气候条件十分恶劣,还有很多的蛇虫鼠蚁,这让很多热血战士抱怨不已,毕竟他们是来保家卫国的,不是来忍受这种生活上的折磨的。、

粟戎生从来未抱怨,而且由于在校期间的实战经验不足,他积极地向老兵们请教问题,努力跟上部队的脚步。

有人曾经问过粟戎生,明明有机会在安全的环境工作,来这里后悔吗?粟戎生却表示,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参加一场战争,他的人生已然无憾!在这里,粟戎生曾击落一架敌军的无人侦察机而立下战功。

再次调动

1969年,粟戎生所在的部队转移到了内地,条件大为好转。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日益紧张,在珍宝岛爆发了冲突。于是,粟裕再次使用特权,将粟戎生调到了处于战备状态的野战部队,于是粟戎生从祖国的南端,跑到了祖国最北端。

“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这是粟裕在粟戎生去前线之前,作的《老兵乐》,此时的粟裕将军已经不能上阵杀敌,也许正因如此,才希望粟戎生来继续自己战争沙场的愿望。

图4:粟戎生中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方和南方气候相差很大,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只有一些粗粮和脱水蔬菜。由于兵种的变换,粟戎生还要在这里重新开始。虽说他所在的部队没有正面迎敌,但是连续修建了3年的坑道,以备不时之需。在修建坑道时,需要炸药来爆破,有时炸飞的巨石就从耳边飞过,粟戎生却十分庆幸,还好没有砸到其他战士。

1984年,粟裕去世了,留给粟戎生的只有三枚弹片,这也是粟裕经常头痛的原因。晚年的粟裕曾问儿子:我们的军队还是叫解放军,不叫国防军吗?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喃喃说道:台湾还没解放。这也是粟裕的一块心病。

1999年,粟戎生晋升成为中将,而他的一生,都将为父亲未完成的事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