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历史上著名的抗倭英雄,想必许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戚继光。
而他,除了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外,还在书法和文学方面也有着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然而,即使像戚继光这样的英雄,也不免被那个腐败的朝代所影响,参与到了“贿赂”事件之中。
戚继光年少时,虽家境贫寒但他却胸怀大志,常常废寝忘食地读书,精通儒家经典和古今历史。由于年少时家乡就饱受倭寇的侵害,戚继光一直希望能够杀贼报国。后来,他继承了祖上职位,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几经辗转,又被调往蓟镇。
在戚继光被调到蓟镇之前,福建一带的倭患基本平息,但是,北方边境却时常遭到鞑靼的侵扰,对首都北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陕西道李叔和与工科给事中吴时来的相继举荐之下,当时,正在担任福建总兵的戚继光被召入京,与他一同进京的,还有自己的顶头上司——福建巡抚谭纶。
谭纶同样是一位抗倭名将,每次打仗的时候,他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军事上颇有才干。对于戚继光的才能,谭纶一直都十分欣赏,两人明面上虽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但私底下却是一对肝胆相照的挚友。在戚继光平定倭寇的行动中,谭纶一直对他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次年,谭纶被朝廷调往蓟辽担任保定总督,同时,兼管粮饷。谭纶上任之后,立即向朝廷举荐:建议将戚继光调到北方负责练兵事务。出于对谭、戚二人的欣赏,朝廷很快就批准了这个请求。很快,戚继光正式担任蓟昌保定练兵事务一职,在昌平、蓟州、保定一带,所有总兵以下的武将均要受到他的节制。
由于,戚继光从小生活在北方,后来,更是在蓟门服役五年,因此,对于蓟镇一带并不陌生。而朝廷方面,将保卫首都北大门如此重任交付于他,也足以看出朝廷对他的器重。更重要的是,与他交好的谭纶,这一次仍旧是他的顶头上司,在行事上不必担心有人从中掣肘。
因此,戚继光一开始对于这个职位,还是相当满意的。戚继光刚一上任,便开始为自己的雄伟计划付出行动,他先是向朝廷请求调拨十万士兵交给自己训练,接着,又补充了士兵挑选、粮草征集和武器制造等许多方面的建议。然而,他的请求刚刚传到朝廷,便遭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极力反对。
且不说当时明朝国力空虚财政紧张,无力承担十万士兵的军粮,更重要的是,戚继光刚上任不久,将十万士兵都交到他的手中,无异于养虎为患。如果,戚继光有任何不臣之心,那么,其带来的威胁丝毫不亚于北方的鞑靼大军。朝中甚至有人指责他求望太过、志意太侈。
十万士兵终究是不可能的事,最终,朝廷也只是拨给他三万士兵让其操练。此事不久,戚继光的职位又再次发生了变化,原本他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谭纶,但一年后朝廷又突然调走了蓟镇总兵郭琥,并由戚继光顶替他的位置。如此一来,戚继光的地位就与昌平、保定的总兵平级,对方再不必再受他的节制。
为此,戚继光很长一段时间都表现出了愤愤不平,觉得自己最大的对手不是来自于边疆以外,而是朝廷内部。外贼无法给自己造成多少困扰,如今,却一直被朝廷大臣掣肘,又怎能不叫他气愤?
原本,怀着一腔热血想要报效国家的戚继光,在遭到朝中大臣的轮番打压、屡屡碰壁之后,终于明白:如果想要有一番作为,必须得到朝廷的支持。于是,戚继光开始着力于处理自己与朝中重臣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高拱、除阶和张居正三人。为此,戚继光甚至不惜使用一些龌蹉手段。
在张居正的回忆录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
“戚继光曾经派他的弟弟给自己送来厚礼,但是,自己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一点,其余的都让对方退了回去。”除了回忆录中记载的这一段,我们也不难猜到戚继光平日里的其它作为。更何况,他后来能与高拱、除阶和张居正三人同时交好,自然是下了血本的结果。
以至于,后来史学家为戚继光立传的时候,才会说:“俞大猷与戚继光均为名将,但是,戚继光的操行却不如前者。”这显然是暗指他行贿之事。
除此之外,明朝文学史家王世贞,还曾经写下过一篇张居正传记,说:“戚继光常常花钱购买姬女送给张居正,以至于,后来对方纵欲过度、疾病频发。”不过,这种说法也仅仅只是一家之言,缺乏有效的证据加以佐证,而且,王世贞与张居正私底下有间隙,也不排除恶意抹黑对方的可能。
当然,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张居正后来确实与戚继光关系很好。在张居正担任首辅的十年时间之内,一直对戚继光加以重用,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每次,朝中有人想要为难戚继光的时候,张居正便为他出头,不仅使戚继光在无数风波中幸免,还将那些企图陷害他的官员尽数调离或者罢黜。
这样的袒护,也为戚继光日后的军事生涯,创造了极其良好的环境。对于张居正的偏袒,戚继光一直都心怀感激,不仅平日里大小礼品不断,当张居正因为父亲病故而回家奔丧的时候,戚继光还特地派出了一队士兵保护张居正南行。
张居正作为朝中重臣,身边自然不缺人保护。不过,对于戚继光的这种行为,张居正还是留下了六个士兵以示领情。在张居正出发之前,还一直担心自己走后戚继光会遭到朝中大臣的报复,因此,他将自己的学生梁梦龙安排为蓟辽总督,即:戚继光的直接上司一职。
不仅如此,张居正还亲自写信给戚继光,告诉对方梁梦龙与自己的关系,让他不必担心。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戚继光在政治上同样有着很高的觉悟,他在进京之前,就能和自己的直系上司谭纶搞好关系,进京之后,又能同时和高拱、除阶和张居正三人保持良好关系。但是,这三人看上去关系甚好,实际上,却一直是矛盾不断,私底下暗暗交锋。
原本,首辅之位乃是除阶担任,后来,却被高拱取而代之,最后,这个职位又落入到了张居正之手。而令人惊叹的是,在首辅之位的几度轮换之中,戚继光却能够一直站稳脚跟,这其中,与他的政治智慧,有着莫大的关系。遗憾的是,戚继光的这种好运,并没有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在张居正病逝之后,他的好运也基本到了头。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张居正的死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事件,而对于戚继光本人而言,张居正的死,也是他整个人生盛极而衰的开始。实际上,尽管张居正一直在朝中执掌大权,但是,万历皇帝却对他积怨已久。
万历皇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尚幼,朝中之事一直由张居正代他处理。可是,当万历皇帝逐渐长大之后,张居正却丝毫没有要将权力归还的意思,而且,还对皇帝大加限制,以至于,皇帝连赏赐侍女的赏钱都拿不出来,心中自然痛恨对方到了极点。
并且,张居正在把持朝政的十几年中,自然是树立了不少敌人。
他的许多改革措施,虽然,使得明朝走向繁荣,但是,却也同时得罪了许多贵族集团的利益。这些人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自然不敢与之抗衡,但是,如今张居正已死,他的“余党”自然要遭到全盘清算。而早已被贴上“张居正”标签的戚继光,当然就是首当其冲。
张居正死后不久,朝中便有人开始上书弹劾戚继光结党营私、贪污腐败,甚至,有人举报他意图谋反......幸亏,此时的万历皇帝还不至于昏庸到了极点。他虽然心中对张居正极度痛恨,但是,却不至于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言论,就对名将痛下杀手。
当然,虽不愿杀了对方,但是,对于戚继光的“张居正余党”这一身份,万历皇帝一直觉得心里有块疙瘩。况且,当时戚继光在军中早有威名,又是统领着数万大军,即使现在没有谋反,也很难保证将来没有不臣之心。出于以上的种种考虑,朝廷最终将戚继光调到了南方。
理由也非常冠冕堂皇:“戚继光在南方有许多抗倭功绩,在北方却少有大功,因此,南方更加适合他的发展。”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戚继光此次被调往远离京城的南方,失宠的迹象是再明显不过的。而戚继光,虽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经营了十几年的蓟镇,但是,迫于朝中势力,最终,也只能落魄离开。
可以说,戚继光原本有一腔报国热心,但是,在那个腐败的朝代却无处施展。想要报效国家,甚至,不得不使出“行贿”这样龌蹉的手段,这也足以说明,当时的明朝政治是何等的腐败。而戚继光,前半生因为有张居正等人的欣赏,能够报效国家,但是,却在张居正死后郁郁不得志。
对于此,除了感慨他个人的命运之外,也只能说是生不逢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