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历史上,有一场被世人熟知的奇特战斗——就是“波兰骑兵刀砍德军坦克”。一些二战类书籍经常引用这个战例,比如说“宣告骑兵时代的灭亡”,或者是“波兰骑兵不学现代军事知识的下场”,甚至夸张为“波兰骑兵没见过真正的坦克”。
然而事实上,这个所谓“骑兵砍坦克”的故事才真的是一个神话。这个神话不仅贬低了波兰军队的军事水平,而且完全颠倒歪曲了历史事实——参加这场战斗的波兰骑兵团恰恰带着坦克,而参战的德军步兵师其实一辆坦克都没有!
“骑兵砍坦克”的神话
关于这场神话般的战斗,有些作品是这么叙述的:
“波兰战役打响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
在被围波军突围时,由于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德军坦克的装甲不过是用锡板做成的,所以用整整一支精锐骑兵旅(据称是“波莫斯卡”骑兵旅)集体向德军装甲部队发起冲击。这些波兰骑兵如波涛般冲上前去,用他们手中的长矛和马刀向德军坦克猛攻。德军见此情景都惊呆了,但很快清醒过来,无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军骑兵进行扫射,并用履带碾压波军。波兰骑士们想象中的大决战,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数以千计的波兰骑兵倒在血泊中。”
在《古德里安回忆录》里也写道:“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战车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当时,古德里安担任第19装甲军军长,指挥该军切断但泽走廊。
通过纳粹德国的宣传,以及一些后世作品的渲染,波兰骑兵被当作了“与时代脱节”的落后分子,甚至被形容为“拿着中世纪的装备”。更有甚者,1959年波兰曾拍摄过一部二战电影《洛特纳》,里面引用这个故事,出现了波兰骑兵刀砍坦克的悲壮镜头,看似体现了一种悲剧英雄主义,却反而巩固了这些偏见。
然而,历史上真正发生的故事,却与这些神话传说截然不同。
开战第一天,英勇冲锋的波兰第18骑兵团
关于“骑兵砍坦克”的说法,源自于1939年9月1日的著名战斗——“克罗詹蒂冲锋”。在这场战斗中,波兰骑兵进行了一次勇敢的骑马突击,但遭到严重损失。
参加这场战斗的波兰骑兵,属于第18“波美拉尼亚-乌兰”骑兵团(隶属“波美拉尼亚”骑兵旅,即《古德里安回忆录》中提到的“波莫斯卡”骑兵旅)。该团团长为卡齐米日·马斯塔雷什(Kazimierz Mastalerz)上校。
与传说不同,“波美拉尼亚”骑兵旅并没有发动所谓的“整旅规模的骑兵集团冲锋”,客观条件也不允许。该旅共下辖3个骑兵团(第2、第16、第18骑兵团)、1个骑马步兵团(第8骑马步兵团)、1个驮马炮兵团(第11炮兵团)以及若干辅助部队。参加“克罗詹蒂冲锋”的波兰骑兵,只是第18骑兵团的一部分,为该团的第1、第2中队,加上后援的第二梯队,一共投入了250名骑兵。
当面的德军为德国第76步兵团,属于第19装甲军第20摩托化步兵师,团长为汉斯·高尔尼克上校。参战德军大约有800人。
这场战斗开始于9月1日傍晚19时,德军装甲部队在开战第一天迅速推进,严重威胁到了波兰“波莫瑞”集团军的侧后方。为了掩护友邻部队的撤退,波兰第18骑兵团果断地向德军侧翼发起了反击。
当时,德军第20摩托化步兵师位于第18装甲军的左翼,伴随第3装甲师前进。经过一整日的推进,德军第20师下属的第76步兵团正在克罗詹蒂村一带的空旷地带停顿休息。第18骑兵团的侦察兵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向团长马斯塔雷什上校汇报。马斯塔雷什上校迅速命令第1、第2骑兵中队发起冲锋,突击由第1中队指挥官尤金尼乌斯·维耶西亚克率领,该团其余两个中队和两辆TK3坦克作为预备队布置在后方。
波军第1、第2中队大约150名骑兵,手持骑兵矛和马刀,如一股浪涛般杀入德军第76步兵团的队列。德军猝不及防陷入混乱,被波军砍死一些人后,大部分逃入了附近的森林里。就在波军骑兵乘胜追击时,却遭到另一个方向的火力袭击!
参战德军没有一辆坦克,打垮波兰骑兵的是他们!
当波军骑兵正追杀德军步兵时,德军第20摩托化步兵师麾下的几辆装甲侦察车就在附近。这些装甲侦察车装备有20毫米机关炮和MG34机枪,对着冲杀的波兰骑兵进行猛烈地扫射,波军的冲锋戛然而止。
参战的德军装甲侦察车,应该是Sd.Kfz.231型轮式装甲车。Sd.Kfz.231型装甲车全重8.3吨,分为六轮和八轮两种,最大速度85公里/小时,乘员4人。两种款式均装备有20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MG34机枪。德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中,都会下辖若干侦察营,装备这些轮式装甲侦察车。战争结束前,Sd.Kfz.231系列装甲车一共生产了1300多辆。
也就是说,在克罗詹蒂村的战斗中,根本没有一辆德军坦克参战。
波兰骑兵在遭到突然的火力袭击后,被迫退到一座小山后。团长马斯塔雷什上校看到维耶西亚克率领的突击部队被困,和副团长一起带着第3、第4骑兵中队的部分兵力大约100名骑兵赶来救援(两辆坦克并没有参战记载)。但是,骑兵在空旷地带根本无法躲避机枪和机关炮的火网,不少人中弹死伤。虽然参加冲锋的多数波兰骑兵成功撤出,但第18骑兵团团长、副团长以及第1中队队长等人先后壮烈战死。
卡齐米日·马斯塔雷什上校,1894年11月20日出生于捷克,1914年参加了俄国的波兰军团第一旅,担任骑兵。马斯塔雷什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波战争,在1934年晋升为上校。在1939年8月1日,他被任命为波美拉尼亚骑兵旅第18骑兵团的团长。在德波开战第一天,马斯塔雷什上校就献出了生命,死后葬在了乔尼斯。
据战后学者的统计,波军第18骑兵团这场战斗中死亡19-25人,40-50人负伤。德军第76步兵团有11人战死,9人负伤。波兰骑兵虽然输掉了这场战斗,但却有效迟滞了德军第20摩托化步兵师的推进速度,确保了友邻的波兰第9步兵师的成功撤退。由于第18骑兵团的英勇牺牲,波兰“波莫瑞”集团军总指挥在次日就授予该团荣誉称号。
战场里并不存在德国坦克,反而有波兰坦克
克罗詹蒂一战虽然规模不大,却在世界战史上却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战斗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2日,德国军方将一名德国记者和两名意大利记者带到了克罗詹蒂村战斗现场。其中一位意大利记者因德罗·蒙塔内利撰写了一篇报道,他在文章中虚构了“波兰士兵用军刀和长矛攻击德国坦克”的故事。这位意大利记者仅仅看到了战场上倒毙的一些波军战马,以及事后才赶到现场的德军坦克,就全凭自己想象杜撰了整个故事内容。
然而,这篇虚构的故事却在西方国家迅速传播,造成很大舆论影响,并迅速形成了世界对波兰骑兵错误的刻板印象。纳粹德国也开动了宣传机器为自己造势,德国杂志《国防军》在9月13日公然造谣称:“波兰人严重低估了德国的武器,因为波兰当局曾暗示德国坦克是用锡板制作的,从而导致了一次怪异的战斗……”
然而事实上,克罗詹蒂战斗和谣传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此战根本没有德国坦克参战。相反,参战的波兰第18骑兵团,在第二梯队里带着了TK3/TKS轻型坦克。
TK3和TKS坦克,是二战中的波军主力坦克,由英国“卡登·洛伊德”Mk.VI超轻型坦克发展而来。“卡登·洛伊德”是一款著名的超轻型坦克,仅装备有一挺机枪,但由于造价便宜操作简单,在不少国家都颇受欢迎,意大利和波兰等国都引进过这款坦克进行大量仿制。
波兰在“卡登·洛伊德”Mk.VI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国产的TK系列坦克。其中,TK3坦克在1931年开始投入使用,经过改进的TKS在1933年投入使用。TK3/TK3坦克全重只有2.4-2.6吨,正面装甲为6-10毫米,乘员为2人,最大速度为40-46公里/小时,续航能力在180-200公里左右。两种坦克分别生产了300辆和290辆,占了开战时波军坦克(共约800辆)的大部分。
此外,波兰骑兵旅还配属有37毫米博福斯反坦克炮(600米距离可穿透26毫米装甲),以及7.92毫米的1935型反坦克步枪,具有较强的反坦克作战能力。
被世人低估的波兰骑兵
在真实历史上,当时的波兰骑兵正在向机动化和摩托化方向改革,骑兵旅开始编入若干轻型坦克、装甲车和反坦克炮兵。战争爆发时,波兰共拥有11个骑兵旅,主要作为战役机动后备部队使用。这些骑兵旅可迅速机动到任何作战地点,然后下马作战,以机枪、步枪、反坦克枪和迫击炮、反坦克炮作为主要武器。当时,波兰骑兵大部分已经淘汰了长矛,仅有少数人还将骑兵矛作为近战武器,但所有骑兵都备有佩刀。
波兰骑兵虽然原则上主要以下马作战为主,较少进行骑兵冲锋,但骑兵传统作风依然存在,德波战争里至少记录过15次波兰骑兵的冲锋战。与传统说法不同,波军15次骑兵冲锋多数都取得了较好的作战效果。例如在9月1日,波兰第19骑兵团突击德军第4装甲师,对德军坦克部队造成很大混乱。9月25日,波兰第25骑兵团突击德军第8步兵师指挥部,甚至俘虏了该师师长在内的100名俘虏。
而且,德军在战争中也使用了不少骑兵部队,甚至于双方还发生过骑兵之间的格斗战。例如9月2日,波兰第19骑兵团与德军侦察骑兵发生遭遇,将对方彻底击溃。
波兰骑兵部队最值得称道的一战,当属9月1日爆发的莫克拉战役。在此战中,波兰“伏尔希尼亚”骑兵旅与步兵、装甲列车协同作战,在防御中重创了德军第4装甲师。波军毙伤德军800多人,击毁上百辆坦克装甲车,其中包括50辆坦克。波军则仅伤亡500人,另有300匹战马死亡,并损失一辆轻型坦克。德军第4装甲师在整个波兰战役中损失惨重,配属的300多辆坦克损失了三分之二,在德军闪电战的光芒下显得异常难看。
著名的“波美拉尼亚”骑兵旅,也并非像古德里安所说那样“开战前三天就被歼于波兰走廊”。参加“克罗詹蒂冲锋”的第18骑兵团,和友邻的第16骑兵团,在阻击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的防御战中基本损失殆尽,但却让骑兵旅的其他部队得以突出重围。“波美拉尼亚”骑兵旅残余部队,和其他骑兵部队组成联合部队后且战且退,在9月20日参加了华沙保卫战,最终在9月28日的投降令下被迫放下武器。
在整个波兰战役中,波兰付出了6万多人战死,13万人负伤的代价,另外还有近70万人放下武器。相比之下,德军也付出了1.6万人战死,3万多人负伤的代价,并非赢得很轻松。
德军的“闪电战”只是一种战术的创新,德军和波兰、法国军队相比,武器方面并没有真正的代差,在局部战斗中德军并不会变得“刀枪不入”。“闪电战”战术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但历史上的一些错误传闻,却过分夸大了德军的“无敌”,从而歪曲了军事技战术演变的真正历史。(作者:陶慕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