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私生子”一词,特指那些未婚生子或婚外生子。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些私生子们都不免遭到歧视和侮辱。虽然,出生不够名正言顺,但是,却并不代表其未来会一直如此苟且过活。有些私生子往往会因为一些因缘际会而改写命运,甚至,成为留名史册的大人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涌现出两个堪称伟大的私生子:

一个是秦王嬴政;

另一个是朱棣。

他们不仅是古代皇帝中的佼佼者,其所作所为更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古一帝”嬴政

嬴政出生在赵国的邯郸,为赵姬所生。公元前247年,当时仅有13岁的嬴政,继位成为了秦王。在嬴政未成年之前,朝政基本上都由担任相国的吕不韦来管理。九年之后,秦王嬴政在雍城进行了成人的加冕仪式,自此,他便开始了自理朝政的道路。

嬴政在手握大权之后,首先,除掉了吕不韦和嫪毐等人,同时,重用了李斯等臣子。公元前230年至210年,秦军先后灭了楚、燕、韩等六国,完成了一统中原的大业。秦王嬴政建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国家,并在咸阳定都。

公元前210年,嬴政在沙丘驾崩,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贡献要盖过之前的三皇五帝,所以,便在大臣的商议下将尊号改为了“皇帝”。秦王是中国历史上首个自称“皇帝”的君王,他对中国历史的推进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故也被思想家李贽盛赞为“千古一帝”。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建立如此大业的秦始皇,却是一个私生子。

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嬴政的生母名为赵姬,她本是吕不韦花钱买回家的歌女。但是,吕不韦后来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故将已有孕在身的赵姬献给了秦异人,即:秦庄襄王。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秦异人本来不太受宠,所以,被送到了赵国做质子。由此,可以推断,异人在赵国的日子,应当是如履薄冰般艰难。

但幸运的是,秦异人遇到了吕不韦。当时,吕不韦还特地前往秦国为其周旋谈判,最后,帮助异人认华阳夫人做了母亲。后来,吕不韦又费尽心思将赵姬母子迎回秦国,使得嬴政开始了其在秦王宫中的生活。

因为嬴政在登基为帝时尚且年幼,所以,秦国的朝政便被吕不韦所控制,并且,嬴政还要尊称吕不韦为“仲父”。但是,肆无忌惮的吕不韦不仅要越俎代庖,还与当时已然成为太后的赵姬行苟且之事。随着嬴政年岁渐长,身为相国的吕不韦害怕丑事败露,便准备与太后脱离关系。

当时,太后大权在手,若吕不韦轻易离开可能会使太后心生不满。所以,为了更好的笼络赵姬,吕不韦专门找了一个叫嫪毐的假太监,命他进宫替自己伺候太后。但是,他不曾想到的是,这个嫪毐不仅与太后祸乱宫闱,还让赵姬与其生了孩子,以“王父”自称。

之后,嫪毐因为太后的宠幸,不仅得到了长信侯的封号,还占有了山阳等地区。后来,野心勃勃的嫪毐又培植党羽,竟成为了有别于吕不韦的又一政治势力。

公元前238年,嬴政在雍城举行了自己的成年仪式,但是,嫪毐却利用秦王玉玺与太后玺,擅自发动了政变。当他率兵前往蕲年宫的时候,却全然不知嬴政早已在此布下了天罗地网。后来,兵败被逮捕后,嫪毐被五马分尸,最后,他的尸身也被扔在了街头示众。

在这之后,吕不韦不仅被削去了相国的位子,还被流放到了巴蜀。后来,因为秦国贵族的劝说,嬴政一度想要逐出六国食客,但是,因为最后李斯写了《谏逐客书》劝诫他,所以,他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在清楚秦国的割据势力之后,嬴政开始重用李斯等人。从那以后,秦国开始四处征战,吞八方,扫六合,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始皇不仅是“皇帝”尊号的建立者,还是古代皇帝制度的开创者。秦始皇让中国首次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统一局面,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秦始皇建立秦国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延用的政治制度始终比西方先进,这也为其后来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条件。文献中提到的“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便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历朝历代几乎都延用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开创“永乐盛世”的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皇子,也是第三位统治明朝的帝王。朱棣生于应天,后来征战四方,被封为燕王。但是,这个朱棣却并不甘于诸侯之位,他在建文帝登基之后,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成功夺得皇位。朱棣死后,原本享有的太庙庙号是“太宗”,但是,却在百年之后被明世宗改为了“成祖”。

朱棣统治明朝的时期,也被后人赞为“永乐盛世”。然而,明成祖的身世却一直是个谜,虽然,朱棣曾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朱元璋出生于元末,那时恰逢乱世,各方势力争斗不止,很多的百姓都因战事流离失所。

也正是这样的世道,成就了朱元璋,他将应天作为大本营,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地盘,最后登基称帝。之后,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不久,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也因为他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自称是马皇后所生,以证明自己皇位的正统性,但后世仍怀疑不断。以至于,明成祖的身世迷惑了世人六百年,更被讨论了六百年。

朱棣曾说他是马皇后第四子,若朱棣真是马皇后的儿子,恐怕也是套用了古代帝王常用的伎俩。即:其她皇妃生下孩子托给皇后抚养,继而,这些孩子便称皇后为“生母”。所以,朱棣为了给自己的嫡出找一个高贵的身份,不得不上演“狸猫换太子”的闹剧。

但是,根据一些人的研究,朱棣生母很有可能是一位李姓的朝鲜女子。这一点,可以从《南京太常寺志》中找到答案,其中写道:“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可见,文中提到的“碽妃”才是朱棣的亲生母亲。

据说,碽妃本是高丽献给朱元璋的美女,后来,民国的陈作霖便在其《养和轩随笔》提到:

“予幼时游城南大报恩寺,见正门内,大殿封闭不开。问诸父老,云:‘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丽人,生燕王,高后(马皇后)养为己子。遂赐(碽妃)死,有铁裙之刑,故永乐间建寺塔以报母恩。’与史志所载皆不合,疑为谰言。”

可见,当时碽妃确实生了朱棣,而她后来也正是因为朱棣才被赐死的。

李氏在生产的时候,还没有到预产期,就因为这一点,朱元璋便怀疑李氏跟别人有私情,于是,他十分生气,便马上赐了她“铁裙”之刑。而这个可怜的女子,在生产过后,便被残忍地折磨死了。朱棣在夺回皇位之后,为了报答李氏的恩情,为其建造了南京的大报恩寺。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朱棣的父亲并非朱元璋,而这个敢于给朱元璋戴绿帽子的女人,便是元顺帝的妃子洪吉喇氏。元朝至正年间,彼时的朱元璋,还在跟着郭子兴举兵反抗元朝。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便成了这支起义部队的领头人。他带着士兵四处征战,最后,直至拿下大都才肯罢手。

元顺帝看到木已成舟,便弃城而逃,退回了蒙古。此时,朱元璋进入元朝后宫,在被围困的人群中看到了一名容貌娇艳的女子,于是,他便将其纳为了自己的妃子。这位美女名为格勒德哈屯,是元朝洪吉喇托太师的女儿,也是元顺帝的第三个妃子。

当时,元顺帝在逃难时,因为格勒德哈屯已有七个多月的身子,不方便带着逃跑,所以,便将她抛弃了。虽然,她已经怀有身孕,但是,朱元璋却被她的美貌所折服。过了两个月后,洪吉喇氏诞下了朱棣。虽然朱元璋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儿子不是自己的,但是,看到朱棣不凡的相貌后还是喜欢上了他。

其实,朱元璋不想承认这个儿子也没办法,毕竟,是他后宫中的妃子所生,若是传了出去岂不成了皇室的天大丑闻。

其实,后世关于明成祖朱棣的身世,还有许多版本,但无疑都是雾里看花的猜测。

虽然,朱棣后来成为了九五至尊,但是,却依旧没办法摆脱其私生子的身份。然而,无论朱棣是否是私生子,他的明君地位却是难以改变的。

朱棣的才能从小就显露了出来,十一岁时被封为了燕王,之后,又被朱元璋分封在了燕京。当时,蒙元势力在退守草原之后,不仅对中原虎视眈眈,还长期在明朝边境骚扰作乱。但燕京却是明朝的军事重镇,使得受封在此处的朱棣,自然成为了打击蒙元势力的关键。

朱元璋此意本来是为了避免武将功高震主,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四皇子后来居然会借助自己身为藩王的势力夺取皇位。当时,受封在燕京的朱棣,在诸多能兵猛将的影响之下,快速蜕变成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在与蒙元的交战中,朱棣不仅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还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历练。

在一次又一次的征战中,朱棣成为了北方最强的诸侯。

朱元璋死后,他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

在刚刚登基之初,建文帝是意气风发,不仅做了许多的改革,还在大臣们的建议下着手削藩。明朝的藩镇势力看似容易清除,其实,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

当时,建文帝虽然削掉了五个藩王,但是,却难以啃下燕王这个硬骨头。朝廷的矛头直指朱棣,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势力,朱棣便派人杀死了朝廷派出的大臣,并随后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四年,朱棣拿下了南京城,但是,此时的建文帝却不知所踪。于是,在臣子们的建议下,朱棣在南京登基为帝。

明成祖在位时期,做了许多事情,像郑和下西洋就极大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不仅如此,朱棣还下令要建造紫禁城,因为,当时的北方依旧不太平,而定居在南京又难以看顾,所以,他便准备将都城迁往北京。1416年,北京的宫殿开始修建。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

除此之外,朱棣的政绩还体现在文治方面,像《永乐大典》便是最好的证明。

众所周知,《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都是对古籍文献的整理和收录。但是,研究者通常认为,《永乐大典》更具学术价值,因为,其在收录古籍文献的时候往往遵从事实,并没有什么随意篡改的行为。而清朝时期制成的《四库全书》,则被统治者修改的面目全非。

它不仅删掉了许多对清朝不利的文献资料,还大肆修改了许多名家的作品,所以,并不具备什么研究价值。而选择尊重古籍的《永乐大典》,也被冠以“古代类书之冠”的美称。在明成祖统治后期,他为了追击蒙元残部,便开始了数次的北征之路。

年事已高的朱棣,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衰老,他北征的次数越来越多,最终,在公元1424年,第五次北征的时候,朱棣病逝了。

朱棣统治明朝长达二十多年,死后,被葬在了北京昌平的长陵。